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毛笔楷书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成庆盛露冷,无人就起月中看。这诗词是什么意思?
6、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裴给事宅白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毛笔楷书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毛笔楷书
唐·卢纶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 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 无人起就月中看。
关于此诗的背景和欣赏,楼上的童鞋已经回答得很仔细了。我仅仅说说自己的浅识吧。
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
作者正是通过对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不加一句褒贬,不作任何说明,而寓意自显。
为豪贵所争赏的紫牡丹尽管名贵却显得庸俗,相反,无人看的白牡丹却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对它处境的同情,也从侧面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品质高洁的喻托。
原诗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 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 无人起就月中看。
编辑本段牡丹
在唐代,观赏牡丹成为富贵人家的一种习俗。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中唐诗人刘禹锡也有诗为证:“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 当时,牡丹价格十分昂贵,竟至“一本有直数万者”。(亦见《唐国史补》)牡丹中又以大红大紫为贵,白色牡丹不受重视。裴潾这首诗的前两句便形象而概括地写出了唐代的这种风习。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唐代京城长安有一条朱雀门大街横贯南北,将长安分为东西两半。街西属长安县,那里有许多私人名园。每到牡丹盛开季节,但见车水马龙,观者如堵,游人如云。选择“长安”、“街西”作为描写牡丹的背景,自然最为典型。作者描写开时的盛景,只用“春残”二字点出季节,因为牡丹盛开恰在春暮。作者没有对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点染,单从“豪贵”对她的态度着笔。豪贵们耽于逸乐,“无日不看花”,桃杏方尽,牡丹又开,正值暮春三月,为“惜春残”,更是对牡丹趋之若鹜。以争赏之众,衬花开之盛,“惜春残”一笔确实收到了比描写繁花似锦更好的艺术效果。
编辑本段写法
以上使用侧面描写,着意渲染了紫牡丹的名贵。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则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画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作者正是通过对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不加一句褒贬,不作任何说明,而寓意自显。为豪贵所争赏的紫牡丹尽管名贵却显得庸俗,相反,无人看的白牡丹却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对它处境的同情,寄托了对人生的感慨。末句“无人起就月中看”之“无人”,承上面豪贵而言,豪贵争赏紫牡丹,而“无人”看裴给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给事之高洁,朝中竟无人赏识。诗题别点出“裴给事宅”,便是含蓄地点出这层意思。短短的一首七绝可谓含意丰富,旨趣遥深。可以说,在姹紫嫣红的牡丹诗群里,这首诗本身就是一朵姣美幽雅、盈盈带露的白。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在唐代,观赏牡丹成为富贵人家的一种习俗。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中唐诗人刘禹锡也有诗为证:“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
当时,牡丹价格十分昂贵,竟至“一本有直数万者”。(亦见《唐国史补》)牡丹中又以大红大紫为贵,白色牡丹不受重视。裴潾这首诗的前两句便形象而概括地写出了唐代的这种风习。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唐代京城长安有一条朱雀门大街横贯南北,将长安分为东西两半。街西属长安县,那里有许多私人名园。每到牡丹盛开季节,但见车水马龙,观者如堵,游人如云。选择“长安”、“街西”作为描写牡丹的背景,自然最为典型。作者描写开时的盛景,只用“春残”二字点出季节,因为牡丹盛开恰在春暮。作者没有对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点染,单从“豪贵”对她的态度着笔。豪贵们耽于逸乐,“无日不看花”,桃杏方尽,牡丹又开,正值暮春三月,为“惜春残”,更是对牡丹趋之若鹜。以争赏之众,衬花开之盛,“惜春残”一笔确实收到了比描写繁花似锦更好的艺术效果。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意思?
意思: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出处:唐·刘禹锡《赏牡丹》
全诗:
庭前芍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花开时节动京城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扩展资料
牡丹是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8、对立亭亭真妙绝,可将近侍乏雌丹。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
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此诗与《浑侍中宅牡丹》作于同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疑此诗为永贞革新时所作。
最有名的牡丹诗句
5、唐代李商隐《牡丹》: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最有名的牡丹诗句,当属唐朝的刘禹锡的《赏牡丹》
【原文】
赏牡丹
刘禹锡〔唐代〕
庭前芍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译文】
庭前的芍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注释】
牡丹: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后以木芍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赏析】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和芙蕖进行评赏。首句写芍,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到了唐代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比作近侍。芍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虽妖娆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至此前两句已经分别对两种可与牡丹并肩的花儿进行了评赏:芍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却“妖冶无格”;荷花也的确堪称花中君子,清高洁净,但却冷艳寡情。至此为后两句推出作者心中的,可谓做足了铺垫,唯有期待着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场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色”,旧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这里用来比喻牡丹,便将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现了出来。“真”字虽是副词,却加强了语气;“唯有”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增强了评赏的分量,照应了上面两句,包含着之所以作出如此不二的选择,是经过了认真比较,确认了“非此莫属”的地位的意思。在这样的美好评价和高度概括之后,再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习俗,又从侧面衬托了的诱人魅力: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倾慕的“国色”,才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争先赏玩。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牡丹是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创作背景】
【作者】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的“汉寿城春望”。
最有名的牡丹诗句如下:
1、庭前芍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2、何人不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3、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
4、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5、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
7、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
8、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艳,独占人间香。
9、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10、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以下是符合要求的诗句: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唐朝·李白《清平调·其一》
·天香夜染衣犹湿,国色朝酣酒未苏 —— 宋朝·辛弃疾《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 唐朝·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 —— 宋朝·范成大《再赋简养正》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 唐朝·罗隐《》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句可能还有很多。
以下是符合要求的诗句: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唐朝·李白《清平调·其一》
·天香夜染衣犹湿,国色朝酣酒未苏 —— 宋朝·辛弃疾《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 唐朝·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 —— 宋朝·范成大《再赋简养正》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 唐朝·罗隐《》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句可能还有很多。
谁知道“唯有牡丹真国色的下一句是什么?
此借牡丹以结心赏也。首联写其艳,次联写其态。“石家” 句写其光,“荀令”句写其香。如此绝代容华,岂尘世中人所能赏识。我今对此,不啻神女之在高唐,幸有梦中彩笔,颇解生花,藉花瓣作飞笺,或不至嫌我唐突云尔。唯有竞夸艳,人间香。牡丹真国色的下一句是:花开时节动京城。
原诗: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改革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的“汉寿城春望”。
下一句为:花开时节动京城
全诗如下:
《赏牡丹》唐
刘禹锡
庭前芍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翻译:
庭院中的芍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写道:“庭前芍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下一句是花开时节动京城。
一日看尽长安花!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
10、病眼看书痛不胜,洛花千朵焕双明。后两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色”,旧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这里用来比喻牡丹,便将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现了出来。“真”字虽是副词,却加强了语气;“唯有”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增强了评赏的分量,照应了上面两句,包含着之所以作出如此不二的选择,是经过了认真比较,确认了“非此莫属”的地位的意思。在这样的美好评价和高度概括之后,再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习俗,又从侧面衬托了的诱人魅力: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倾慕的“国色”,才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争先赏玩。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国色”曾指一个最美丽的女人。 这里用它来比喻牡丹,表现出牡丹的出众之美。 “真”字虽然是副词,但加强了语气; “唯有”是一种非双重选择,增加了欣赏的分量。 它对应于上面两句话,包含了做出这种非对偶选择的原因。 经过仔细对比,确定了“非此莫属”状态的含义。 经过如此美好的评价和高度概括,结局将是“花开动都”,既体现了京城赏花动城的风俗,又集 从侧面看去的迷人魅力。
这句话主要描写的是牡丹。刘禹锡的这首赏牡丹主要描写的是长安的牡丹。在唐朝时期,等人将牡丹的地位上升到了国花。被各个阶层的人喜欢,很多人都喜欢赞美牡丹,而刘禹锡的赏牡丹非常具有代表性。
李商隐《牡丹(锦帷初卷卫夫人)》
锦帷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牡丹,花中。每当春回大地,百花吐艳的时节,她便身着盛妆,聚彩敛艳,在百花簇拥下,带着无可争议的花中皇后的姿态,高步风尘,雍容华贵地走来,以硕大的花朵、宜人的香气,统治着花的天地。芳姿艳质,娇妍欲滴,引得诗人春风词笔,争来尽赋牡丹。尤其是在唐代,她刚刚露面,就获得了艳倾天下的殊荣:“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 《牡丹》)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徐凝 《牡丹》)“竞夸艳,独占人间香。” (皮日休 《牡丹》)如此赞美牡丹,在诗的国度唐朝,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而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七律 《牡丹》,不唯作惊人之语的赞美,而且在八句诗中运用八个典故,作具体可感的形象描写,将牡丹的意态神韵尽现笔底。
首联写含苞待放,似开未开时的牡丹,就象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露出端庄美丽的卫夫人;又似丝绣的被褥柔融温软,堆拥着秀美英俊的越鄂君。首句用孔子见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典故。《史记·孔子世家》 说: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卫夫人南子当时主持卫国,是一位颇为美丽的夫人。第二句用鄂君香被的典故。据汉代刘向 《说苑,善说》 载:
君独不闻夫鄂君子晳泛舟于新波之中也?……榜枻越人拥楫而歌……曰:“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于是鄂君子晳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鄂君子晳昔楚王母弟也,官为令尹,爵为执珪,一榜枻越人犹得交欢尽意焉。
这是说春秋时楚王母弟鄂君子晳乘舟,舟的越女用歌声表达了她对鄂君的爱慕。鄂君举绣被覆盖了越女,得以交欢尽意。后来便以此典咏男女欢爱。李商隐曾多次引用:“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碧城三首》其二)“床空鄂君被,杵冷女媭砧。”(《念远》)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咏含苞待放的牡丹,可谓神理一殊,然而意韵只可心领,否则便会堕入恶趣。诗的首联分别用美女、美男来写牡丹的欲开未开和含苞待放,便令人联想起绿叶簇拥红花的情景,显得明人,丰姿娇媚;而“初卷” 与“犹堆” 又令人想起牡丹初放时的情态,真是别出机杼,令人耳目一新。诚如何焯在《义门读》和《李义山诗集辑评》 中所说:“起联生气涌出,无复用事之迹,非牡丹不足以当之。”尤其是用美男子比花,更是首创。钱钟书先生在 《谈艺录》 补订5页新补三十四中曾说:
《观王主薄家酴醾》: “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青神注:“诗人咏花,多比美女,山谷赋酴醾,独比美丈夫;见 《冷斋夜话》。李义山诗:‘谢郎衣袖初翻雪,荀令薰炉更换香。’” 按引语见《冷斋夜话》 卷四,义山一联出 《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野客丛书》 卷二十亦谓此联为山谷所祖。《冷斋夜话》 又引乃叔渊材 《海棠》 诗:“雨过温泉浴妃子,露浓汤饼试何郎,”称其意尤佳于山谷之赋酴醾;当是谓兼取美妇人美男子为比也。实则义山 《牡丹》 云:“锦帷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早已兼比。
这种“兼取美妇人美男子为比”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的写法确实开了后人咏花不仅仅以美女为比的先河。
在写过牡丹开放之后,次联又以装饰艳丽的舞者的婀娜姿态来描绘牡丹在春风中枝叶摇曳的情景: 她象是垂手而舞,雕玉的佩饰零乱地上下翻动;又象是在折腰而舞,许多郁金裙子在美妙地回旋。“垂手”,跳舞时手的一种姿式。《乐府题解》 说:“大垂手、小垂手,皆言舞而垂其手也。” “折腰”,舞名,主要指步态。《西京杂记》 说:“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 《后汉书》 又说:“梁冀妻孙寿善为妖态,作折腰步。”两句诗均写花的动态,并将其赋予人的性格,把春风中枝扶疏、绿叶涌动的情景通过那种舞蹈时翻动佩饰、飘动裙子的动作一下便表现了出来。“垂” 和“折” 巧写风之动静;“乱”和“争”在舞者虽欠讲究,但用到描写春风里花叶之态,却又极为妥贴和富于生机;“玉”而曰 “雕”,有花瓣之状,又曰 “佩”,有飘垂之态,方与 “翻”字相通,其意匠经营,品之不尽。
第三联写牡丹红艳欲滴,香气夺人。它象石崇家的蜡烛一样,烛芯不剪,光辉照人;它又遍体异香,何待象荀令君那样用炉香薰染?据《世说新语·汰侈》: “王君夫以澳釜,石季伦用蜡烛作炊。”说晋卫尉石崇以豪富闻名,家中用蜡烛代柴烧饭,故谓“石家蜡烛”,这里用来比喻牡丹的光人。蜡烛代柴,自不必剪花芯;而不剪花芯的蜡烛,又势必流红。这牡丹盛开,正如那不剪花芯的蜡烛,流红欲滴。“荀令” 为东汉尚书令荀彧,因他衣有浓香,又称“荀令香。”据《艺文类聚》 卷七十引《襄阳记》 说:
刘季和 香,尝上厕还,过香炉上。主薄张旦曰:“人名公作俗人,不虚也。”季和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为我何如令君,而恶我爱好也。”
诗人说自有香气,岂待荀令香炉来薰,或说荀令有爱香之癖,宜无处不薰,如对此异香之花,难道还要薰香吗?同诗人另一首诗中的 “荀令薰炉更换香”具有相似之意。
在前三联分述牡丹的神态色香之后,尾收,说我今面对如此美艳之牡丹,不禁联想及巫山神女,颇思藉我彩笔,将诗句题写在叶上,寄给远方的朝云。上句典出 《南史·江淹传》:
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后来便用 “五色笔”或“梦笔”比喻出色的文才。如李商隐在另外诗中写道:“若无江氏五色笔,争奈河阳一县花。”(《县中恼饮食》) “征南幕下带长刀,梦笔深藏五色毫。”(《江上忆严五广休》)在这首咏牡丹诗中,诗人用此典自负才华,表现了一种才子的潇洒。“朝云”典出 《文选·高唐赋》: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云气。……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李商隐在这句诗中,用朝云比自己所倾慕的女子,并准备将这牡丹诗书写在花叶上寄给她。言下之意是说只有朝云能与牡丹比美,也只有朝云才配读这牡丹诗。
通过结句,可见诗人写此诗是怀有一段相思之情的。他既借绮艳而写花,又借咏花以寓人。诗人意中定有如此花之女子,看来他八句嵌入八事,“用尽陈王八斗才”(李商隐 《可叹》),最终还是为了意中人。但诗人的表现方法却是隐微曲折的,全篇尽赋牡丹,只是在结尾才透出有所思念,欲寄相思的消息;而又含蓄自负地说才子“梦中传彩笔,”只有朝云才能堪比此花。名为咏花,实为赞人,而如此赞人,又确为巧妙之致。正如姚培谦在 《李义山诗集笺注》 中所说:
如此意境,确实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这首诗歌咏牡丹,极尽铺陈之能事,而铺陈的手法主要是用典。关于这方面,前人褒贬不一。朱彝尊说它“堆而无味,拙而无法,咏物之最下者。”(《李义山诗集辑评》)但多数人则认为此诗灵活使典,实乃赋尽牡丹意态。如陆昆曾就说:“牡丹名作,唐人不下数十百篇,而无出义山右者,惟气盛故也。”(《李义山诗解》)所谓“气盛”,即何焯所说的“生气涌出”。而这种生气,全是使典的结果。诗人在典故使用上化板滞为灵活,分别描写牡丹的开放、舞动、光泽、香气,从美人色相,到舞蹈动作,写来生动细腻。全诗虽然一句一事,但丝毫不显得堆砌,于此可见出义山使事用典的高超能力。
素来有国色天香的美称在世界上也负有盛名描绘牡丹的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
以上使用侧面描写,着意渲染了紫牡丹的名贵。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则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划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作者正是通过对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不加一句褒贬,不作任何说明,而寓意自显。为豪贵所争赏的紫牡丹尽管名贵却显得庸俗,相反,无人看的白牡丹却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对它处境的同情,寄托了对人生的感慨。末句“无人起就月中看”之“无人”,承上面豪贵而言,豪贵争赏紫牡丹,而“无人”看裴给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给事之高洁,朝中竟无人赏识。诗题别点出“裴给事宅”,便是含蓄地点出这层意思。短短的一首七绝可谓含意丰富,旨趣遥深。可以说,在姹紫嫣红的牡丹诗群里,这首诗本身就是一朵姣美幽雅、盈盈带露的白。素来有国色天香的美称,在世界上也负有盛名。描绘牡丹的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诗人刘禹锡所作。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使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白话译文:庭院中的芍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这首诗的别致之处,一是在于构思之巧。诗人带着一种陶醉之情来写牡森举丹之类,却只字不提花色之绚丽、花容之丰腴、花姿之婀娜、花香之馥郁,而是用芍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的美中不足反衬出牡丹的风姿与多情。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内容。《竹此卖碧枝词》、《柳枝词》配岩和《插田歌》等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牡丹诗句经典名句赞美
关于牡丹的诗词及赏析汇总如下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写牡丹之美。
庭院中的芍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红牡丹》
唐·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王维写牡丹开时的娇艳可爱,凋谢时的惋惜哀创作背景:愁,暗言春光易逝,红颜易衰。
在美好的春天里,娇嫩妩媚,清香万里,占尽了春情。然而,春天不能永驻,牡丹深知自己的芳香美色只能与春天同在。春天一去,它就会调零衰败,渐渐枯萎。因此,人们只知道欣赏春色,欣赏的鲜艳,而不知道它的一片愁心。
《牡丹》
唐·徐凝
何人不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徐凝将牡丹比作神女起舞,赞美牡丹的仙气神韵。
暮春时节,群芳凋谢,牡丹独开,享尽春光,占断万物之风光。
有哪个人不喜欢呢,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千娇万态如同灿烂的朝霞飞腾。
《牡丹》
唐代: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皮日休赞牡丹“人间香”是有道理的。
牡丹开放,时值晚春时节,百花凋谢,落红遍地,被人称道百花的“牡丹仙子”却亭亭玉立,一花独放,开始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故诗人极口赞扬牡丹巍然,一花独放,独香天下,是人间花香。
《裴给事宅白牡丹》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暮春时期百花即将凋残,只有慈恩寺里的紫牡丹还在吐蕊,纷芳满枝,于是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而在裴给事的庭院中,一株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却备受冷落,无人欣赏,在皎洁的月色下更显孤独、冷清、素雅。
赞美牡丹的全诗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和芙蕖。芍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以后,“牡丹始盛而芍之艳衰” (王禹傅《芍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赞美牡丹的全诗如下 :
作者1、唐代李正封《牡丹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2、唐代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3、唐代刘禹锡《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4、唐代王维《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6、北宋王溥《咏牡丹》: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7、芳丛不遣雪霜封,已是青腰独见容。
9、不奈风吹兼日晒,国貌天香无物赛。
11、半醉西施晕晓妆,天香一夜染衣裳。
12、龙须初开翠幔长,玉质全看素英缀。
拓展:
1、清平乐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2、牡丹刘灏清。
何人不爱,占断城中好物华。
3、赏牡丹唐·刘禹锡。
庭前芍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4、牡丹诗。
唐·徐凝。
何人不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