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同平章事是什么官职

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寇准晚年被贬广东雷州。积极贡献。

宰相。唐宋皆置,唐代中书令和侍中是宰相,别的官员参掌,全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意思是与中书门下一样,同平章奏,共议国政,实为宰相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同平章事初用于唐太宗时,自高宗永淳元年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修国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修国史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修国史


狄仁杰贵为宰相,被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女里女气的吗?

五代时期集权进一步加大,宰相的权力被侵夺的同时,本身开始插手各部司的事务。宰相往往另判、领使、分管某一部门的工作,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部司,几乎都是由宰相领判。

在《神探狄仁杰》中,对于狄国老的头衔,也许不少朋友会感到好奇:“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啥看起来这么女里女气的?

这是个很具有时代特征的官职,实际上就是宰相。之所以看起来这么娘,那是因为被的女给改的。在其他时期,这个头衔其实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我们先弄清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来源。唐朝行政管理制度的核心,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三省六部制,这个体系源自隋文帝杨坚时期。公元581年,杨坚篡夺北周、建立隋朝后,在崔仲方的建议下,时间改革官制:废除了北周六官制(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恢复汉、魏时期的旧制,设置“三师、三公、五省”。之所以说汉、魏旧制,是因为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为了分散尚书省权力而诞生的中书省、门下省,则形成于三营:经营,修建。国时期。

隋朝的“三师、三公、五省”中,前两者只是荣誉虚衔,五省才是核心。而在中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这五省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尚书省是权力机构,长官是尚书令,等级为正二品,麾下统领六尚书,即我们所熟知的“六部”的主管官员: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对于尚书令的地位,史书中形容是“总领百官,仪刑端揆”。李渊在位时,李世民曾担任这一职务,但随着李世民称帝后,这个职位就一直空置了。

武德中,太宗为之,自是阙而不置尚书省还设有左右仆射各一名,级别为从二品。起初是作为尚书令的副手,而当尚书令一职闲置后,仆射实际上就担任了长官。杨坚时期,长期担任俩仆射之职的,是当时最杰出的两位家:高颎、杨素。

中书省的长官是两名中书令,等级为正三品。中书令的任务相当的威风:“掌军国之政令,缉熙帝载,统和天人。入则告之,出则奉之,以厘万邦,以度百揆,盖佐天子而执大政也”。即天子的辅政官。

门下省的长官,则是侍中二名。“侍中之职......所谓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在左右仆射之外,“隋文帝废三公府僚,令中书令与侍中知政事,遂为宰相之职”,也就是说,自隋朝开始,三省的长官其实都是宰相,即所谓的群相制。唐代史料中也称,凡是军国大事,侍中与中书令“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也就是说,一起给做参谋、一同讨论、达成一致后施行。

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避免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一手遮天、从而篡权夺位的局面(比如当初杨坚本人)。此外,还能集思广益、缓解“偏听则暗”的情况。隋唐一体,李渊、李世民时期,以尚书省左右仆射各一人及侍中、中书令各二人,为知政事官。当然了,才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谁当宰相,还是他说了算。李世民时期,经常给予其他官员参与朝政大事的殊荣。但这种大事不能师出无名,总得给个头衔。当时正处于摸索时期,名头非常繁杂,有“与宰相参议朝政”,或者“平章国计”、“专典机密”,还有“参议政事”。

公元643年,李世民特批,让担任太子詹事的李世勣参与商议军国大事(特诏同知政事),并且给了个很特殊的头衔:“同中书门下三品”。自此以后,尚书省的仆射也自带这一名号,而其他除中书令、侍中之外,而又有幸参与军国大事的官员,都配以这个有点拗口的头衔。顾名思义,他们虽不是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但跟他们享有同等权利、待遇。说白了,三官的权力再一次被稀释了,不得不佩服汉语言的灵活、古代帝王的套路......

而到了公元682年,唐高宗下诏让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担任“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诞生了一个最长的宰相头衔。

第二年,李治又任命黄门侍郎刘齐贤知政事,也许是为了念起来省事,改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此之后,所有的宰相,必定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号,这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权势的标志。更夸张的是,即使你贵为尚书省的仆射,但如果没有这个头衔,不好意思,你只是个管理尚书省的官员而已,但并不是宰相。

公元683年底,李治驾崩,唐中宗李显即位;但他的位子还没捂热,就被老妈赶下了台,从此,武后实际上掌控了大唐的权力。

新官上任三把火,像这种有谋朝篡位心思的,为了跟前朝划清界限,上台后一般都喜欢大肆修改地名、官名,比如当初的王莽。此时的虽然还没改国号为“周”,但已经默默开始了布局。公元684年9月,点燃了她的把火: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左、右相;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其他的乱七八糟的在此不啰嗦。

因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变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大唐的宰相们,从此有了个这么个女里女气的头衔,但倒很符合当时的实际。

不过,具体叫啥不重要,有权才最关键,所以在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狄仁杰牛皮哄哄地亮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名号后,其他人几乎立马会显示出肃然起敬、战战兢兢的神情。权力,确实是个好东西。

唐朝御史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算宰相吗

当寇准任枢密院直学士时,王旦在中书有事送枢密院,偶尔不合诏令格式,准便上奏,王旦因而受到责问,但是王旦并不介意,只是再拜谢过而已,中书省的堂吏都被责罚。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事送中书,也不合诏令格式,堂吏发现很高兴地呈给王旦,认为这下逮到机会了,可是王旦却命送回枢密院更正,并不上奏。寇准大为惭愧,见王旦说:“同年怎么有这样大度量呢?”王旦不答。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同平章事初用于唐太宗时。自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始,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

1. 王旦与寇准译文 宋朝太尉王旦曾经寇准为宰相,寇准多次在面前说王旦的缺点,而王旦却专门夸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帝对王旦说:「您虽然夸赞寇准的优点,可是他经常说您的坏话。」王旦说:「本来应该这样。我在宰相的位子上时间很久,在处理政事时失误一定很多。寇准对您不隐瞒我的缺点,愈发显示出他的忠诚,这就是我器重他的原因。」因此更加称赞王旦贤明。

另外,御史大夫这一职务和宰相没有必然关联。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谢谢!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宰相的另一种称谓。但是御史大夫并不是宰相的职务。

王旦与寇准文言文翻译

寇准:北宋真宗时曾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后被谗罢职,不久又复职。

原文 ; 王太尉旦荐寇莱公为相,莱公数短太尉于上前,而太尉专称其长。上一日谓太尉曰:「卿虽称其美,彼谈卿恶。」太尉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臣所以重准也。」上由是益贤太尉。

一次辽国使者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当时的朝庭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

2. 王旦与寇准译文

宋朝太尉王旦曾经寇准为宰相,寇准多次在面前说王旦的缺点,而王旦却专门夸赞寇准的长处。

有一帝对王旦说:「您虽然夸赞寇准的优点,可是他经常说您的坏话。」王旦说:「本来应该这样。

我在宰相的位子上时间很久,在处理政事时失误一定很多。寇准对您不隐瞒我的缺点,愈发显示出他的忠诚,这就是我器重他的原因。

」因此更加称赞王旦贤明。 补充: 原文;王 太尉 旦荐寇莱公为相,莱公数短太尉于上前,而太尉专称其长。

上一日谓太尉曰:「卿虽称其美,彼谈卿恶。」太尉曰:「理固当然。

臣在 相位 久, 政事 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

臣所以重准也。」上由是益贤太尉。

3. 王旦与寇准的翻译

寇准数短(王)旦,旦专称准。

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

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

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

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诏格,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招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

准深憾之。已而除准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以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

准在藩镇,生辰,造山棚大宴,又服用僭侈,为人所奏。帝怒,谓旦曰:“寇准每事欲效朕,可乎?”旦徐对曰:“准诚贤能,无如呆何!”真宗意遂解,曰:“然,此正是呆尔。”

遂不问…… 旦为相,宾客满堂,无敢以私请。察可与言及素知名者,数月后,召与语,询访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而献之。

观才之所长,密籍其名,其人复来,不见也。……旦任事久,人有谤之者,辄引咎不辩;至人有过失,虽人主甚怒,可辩者辩之,必得而后已。

3.当王旦任宰相时,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然而王旦却极力称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真宗笑着对王旦说:“卿虽然常称赞寇准的长处,但是准却专说卿的短处呢!”王旦回答说:“臣居相位参与国政年久,必然难免有许多缺失,准事奉陛下无所隐瞒,由此更见准的忠直,臣所以一再保荐…:.。”

真宗由此更赏识王旦。当寇准任枢密院直学士时,王旦在中书有事送枢密院,偶尔不合诏令格式,准便上奏,王旦因而受到责问,但是王旦并不介意,只是再拜谢过而已。

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事送中书,也不合诏令格式,堂吏发现很高兴地呈给王旦,认为这下逮到机会了,可是王旦却命送回枢密院更正,并不上奏。寇准大为惭愧,见王旦说:“同年怎么有这样大度量呢?”王旦不答。

当寇准免去枢密职位后,曾私下求王旦提拔他为相,王旦惊异地回答说:“将相重任,怎可用求来的呢?”准心中很不愉快。其后皇上果然授予寇准节度使同平章事。

准入朝拜谢说:“臣若不是承蒙陛下知遇提拔,那有今日?”皇上便将王旦一再之事告知,寇准非常惭愧感叹,自觉德量远不及王旦。寇准担任镇守一方要职中,在过生日时,建造山棚举办盛大宴会,服装用品且超过规格,被别人奏报。

发怒,对王旦说:“寇准办事按的规格,可以这样吗?”王旦慢慢地回答说:“寇准确实有德有才能,不会如此无知!”真宗随即明白,说道:“我知道了,这正是他的无知。”就不再过问此事…… 王旦担任丞相职务,接触很多人,从不以私利结交。

观察可以交谈的和以前就了解的,几个月以后,召见与之交谈,咨询访问各处利益和危害之处,或者让他们以书面形式呈报上来。发现他们的长处,悄悄地记下他们的姓名,如果其中有人再来求见,不须见面就能处理了。

……王旦处理政事时间久长,有人非议,则立即寻找错失而并不推诿辩解;如果别人出现过失,即使很发怒,能够解释就解释,尽的努力才罢休。

当王旦任宰相时,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然而王旦却极力称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真宗笑着对王旦说:“卿虽然常称赞寇准的长处,但是准却专说卿的短处呢!”王旦回答说:“臣居相位参与国政年久,必然难免有许多缺失,准事奉陛下无所隐瞒,由此更见准的忠直,臣所以一再保荐。”真宗由此更赏识王旦。

当寇准免去枢密职位后,曾私下求王旦提拔他为相,王旦惊异地回答说:“将相重任,怎可用求来的呢?”准心中很不愉快。其后皇上果然授予寇准节度使同平章事。准入朝拜谢说:“臣若不是承蒙陛下知遇提拔,那有今日?”皇上便将王旦一再之事告知,寇准非常惭愧感叹,自觉德量远不及王旦。

王旦担任丞相职务,接触很多人,从不以私利结交。观察可以交谈的和以前就了解的,几个月以后,召见与之交谈,咨询访问各处利益和危害之处,或者让他们以书面形式呈报上来。发现他们的长处,悄悄地记下他们的姓名,如果其中有人再来求见,不须见面就能处理了。……王旦处理政事时间久长,有人非议,则立即寻找错失而并不推诿辩解;如果别人出现过失,即使很发怒,能够解释就解释,尽的努力才罢休。

5. 王旦与寇准的译文

当王旦任宰相时,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然而王旦却极力称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真宗笑着对王旦说:“卿虽然常称赞寇准的长处,但是准却专说卿的短处呢!”王旦回答说:“臣居相位参与国政年久,必然难免有许多缺失,准事奉陛下无所隐瞒,由此更见准的忠直,臣所以一再保荐。”真宗由此更赏识王旦。

当寇准免去枢密职位后,曾私下求王旦提拔他为相,王旦惊异地回答说:“将相重任,怎可用求来的呢?”准心中很不愉快。其后皇上果然授予寇准节度使同平章事。准入朝拜谢说:“臣若不是承蒙陛下知遇提拔,那有今日?”皇上便将王旦一再之事告知,寇准非常惭愧感叹,自觉德量远不及王旦。

王旦担任丞相职务,接触很多人,从不以私利结交。观察可以交谈的和以前就了解的,几个月以后,召见与之交谈,咨询访问各处利益和危害之处,或者让他们以书面形式呈报上来。发现他们的长处,悄悄地记下他们的姓名,如果其中有人再来求见,不须见面就能处理了。……王旦处理政事时间久长,有人非议,则立即寻找错失而并不推诿辩解;如果别人出现过失,即使很发怒,能够解释就解释,尽的努力才罢休。

6. 王旦与寇准译文(王太尉~~~上由是益贤太尉)

原文 :王太尉旦荐寇莱公为相,莱公数短太尉于上前,而太尉专称其长。上一日谓太尉曰:「卿虽称其美,彼谈卿恶。」太尉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臣所以重准也。」上由是益贤太尉。

译文:宋朝太尉王旦曾经寇准为宰相,寇准多次在面前说王旦的缺点,而王旦却专门夸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帝对王旦说:「您虽然夸赞寇准的优点,可是他经常说您的坏话。」王旦说:「本来应该这样。我在宰相的位子上时间很久,在处理政事时失误一定很多。寇准对您不隐瞒我的缺点,愈发显示出他的忠诚,这就是我器重他的原因。」因此更加称赞王旦贤明。

7. 王旦与寇准的原文

寇准数短(王)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诏格,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招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准大惭,见旦曰:“同年,甚得许大度量?”旦不答。寇准罢枢密使,托人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准深憾之。已而除准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以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准在藩镇,生辰,造山棚大宴,又服用僭侈,为人所奏。帝怒,谓旦曰:“寇准每事欲效朕,可乎?”旦徐对曰:“准诚贤能,无如呆何!”真宗意遂解,曰:“然,此正是呆尔。”遂不问…… 旦为相,宾客满堂,无敢以私请。察可与言及素知名者,数月后,召与语,询访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而献之。观才之所长,密籍其名,其人复来,不见也。……旦任事久,人有谤之者,辄引咎不辩;至人有过失,虽人主甚怒,可辩者辩之,必得而后已。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是王维回给张少府的诗句请问张少府是谁

自今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其■位先异位,宜合而为一。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

张少府是张九龄。

第:住宅。

张九龄 (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

唐中宗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人”。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出自唐代王维的《酬张少府》。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伟大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

由于到了晚年。只好“惟好静”了。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文言文寇准清廉的翻译

寇准担任镇守一方要职中,在过生日时,建造山棚举办盛大宴会,服装用品且超过规格,被别人奏报。发怒,对王旦说:“寇准办事按的规格,可以这样吗?”王旦慢慢地回答说:“寇准确实有德有才能,不过有时他显得无知,拿他也真没办法!”真宗随即明白,说道:“我知道了,这正是他的无知。”就不再过问此事……

1. 文言文《寇准清廉》的意思 【原文】:

寇准出入宰相三十年,不营私第。处士魏野赠诗曰:“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

洎准南迁时,北使至内宴,宰执预焉。使者历视诸相,语译导者曰:“孰是‘无地起楼台’相公?”4. 王旦与寇准的译文坐无答者。

【译文】:

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

寇准晚年被贬广东雷州。一次辽国使者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当时的朝庭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

【注释】:

出入:指寇准两次做宰相,罢职又复职。

处士:有才学而隐居不仕的人。

鼎鼐(nài):本是古代烹煮用的容器,后用做立国的重器,象征政权,也借指执政大臣。

至:到达。

内宴:宫廷宴会。

迁:官员调任,这里指贬官。

北使:辽国使臣。

宰执: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与枢密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执政),通称宰执。

预:参加。

历:逐个,一一地。

语:告诉,对……说。

相公:对宰相的尊称。

坐:在座的。

孰:谁,哪一位。

至:到达。

洎:等到

2. 文言文《寇准清廉》的意思

【原文】:寇准出入宰相三十年,不营私第。

处士魏野赠诗曰:“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洎准南迁时,北使至内宴,宰执预焉。

使者历视诸相,语译导者曰:“孰是‘无地起楼台’相公?”坐无答者。【译文】: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

【注释】:寇准:北宋真宗时曾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后被谗罢职,不久又复职。出入:指寇准两次做宰相,罢职又复职。

营:经营,修建。第:住宅。

处士:有才学而隐居不仕的人。鼎鼐(nài):本是古代烹煮用的容器,后用做立国的重器,象征政权,也借指执政大臣。

至:到达。内宴:宫廷宴会。

迁:官员调任,这里指贬官。北使:辽国使臣。

宰执: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与枢密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执政),通称宰执。预:参加。

历:逐个,一一地。语:告诉,对……说。

相公:对宰相的尊称。坐:在座的。

孰:谁,哪一位。至:到达。

3. 金榜之星课外文言文阅读寇准清廉

原文及译注供参考:原文寇准出入宰相三十年,不营私第.处士魏野赠诗曰:“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洎准南迁时,北使至内宴,宰执预焉.使者历视诸相,语译导者曰:“孰是‘无地起楼台’相公?”坐无答者.(出自孔平仲《国老谈苑》)注释寇准:北宋真宗时曾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后被谗罢职,不久又复职.出入:指寇准两次做宰相,罢职又复职.营:经营,修建.第:住宅.处士:有才学而隐居不仕的人.鼎鼐(nài):本是古代烹煮用的容器,后用做立国的重器,象征政权,也借指执政大臣.至:到达.内宴:宫廷宴会.迁:官员调任,这里指贬官.北使:辽国使臣.宰执: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与枢密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执政),通称宰执.预:参加.历:逐个,一一地.语:告诉,对……说.相公:对宰相的尊称.坐:在座的.孰:谁,哪一位.至:到达.洎:等到译文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寇准晚年被贬广东雷州.一次辽国使者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当时的朝庭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

4. 寇准清廉翻译寇准出入宰相三十年,不营私第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在广大中原群众中享誉崇高,甚至于连辽邦也深为敬佩。

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

即见他不贪不欲,怜惜民财的品质。这道诗传到契丹,契丹人景仰万分。

寇准晚年被贬广东雷州。一次北使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

“当时的朝庭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寇准廉洁清正的官德,在华夏官吏上树立了一个楷模,一千多年来受到人们的赞美。

5. 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是什么古文里的给我文章译文:寇准,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到五年十月,历时仅两年半,即修成《宋史》.《宋史》由丞相脱脱挂名任都总裁,帖睦尔达世、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李好文、王沂和杨宗瑞等七人任总裁,史官有斡玉伦徒、泰不华、杜秉彝、赵普、宋褧、王思诚、干文传、汪泽民、张瑾、麦文贵、贡师道、李齐、余阙、刘闻、贾鲁、冯福可、赵中、陈祖仁、王仪、余贞、谭慥、张翥、吴当和危素等二十三人,绝大多数为汉族文人.《宋史》即是由总裁与史官三十人集体编撰,而总裁的作用尤为重要,如欧阳玄、张起岩、李好文等,都颇有名望. 《宋史》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学术活跃,雕版印刷盛行,编写的史书,便于刊布流传.科举制的发展,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条件著述.加之统治者重视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学的发达.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担;王安石变法改革官制后,主要由秘书省负责.官修的当代史有记载言行的起居注,记载宰相、执政议事及与问对的时政记,根据起居注、时政记等按月日编的日历,详细记载典章制度的会要,还有编年体的“实录”和纪传体的“国史”.元末修撰的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旧有宋朝国史编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国史的原貌. 宋史对于宋代的、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动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人物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是研究两宋三百多年历史的基本史料.例如,从食货志中,不仅可以看到两宋经济发展的概况和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联击的加强,还可以看到劳动创造的超越往代的巨大物质财富和他们所遭受的残酷剥削.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等,保存了许多天文气象资料、科学数据以及关于等自然灾害的丰富史料. 除官修的当代史外,私家撰述的历史著作也不少,像南宋初年史学家李焘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专记北宋一代史实;南宋孝宗时的史学家徐梦莘修撰的《三朝北盟会编》,专记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和战的关系.因此元朝修《宋史》时,拥有足够的资料.以志来说,《宋史》共十五志,一百六十二卷,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仅次于列传.其例目之多,分量之大,也是二十五史所仅见.其中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还包括职官的食邑、荫补、俸禄等,从中可以看出宋朝主义集权的加强.此外,《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编得也比较好.《宋史》的志书基本上能反映当时、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的情况. 《宋史》的体例完备,融会贯通了以往纪传体史书所有体例,纪、传、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创新.如外国和变夷分别列传,这就分清了国内的民族和国外的邻邦的界限.《宋史》的列传比前代史书都丰富,共收入两千多人.“五代史”中未列传的重要人物,如韩通,《宋史》把他和为拥周反宋的李筠、李重进一同列入《周三臣传》里,既弥补了“五代史”的不足,又反映了韩通等三人的历史作用,这种处理是十分恰当的. 《宋史》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有目无文,纪与传,传与传,表与传,传文与传论之间互相抵牾等,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 《宋史》的缺点是比较粗糙.由于成书时间短,只用了两年零七个月,而且时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因此编纂得比较草率.编写中对史料缺乏认真鉴别考订,资料也没有精心裁剪;书的结构比较混乱,编排失当,从整体来看,北宋详而南宋略,如《文苑传》里,北宋文人达八十一名,而南宋十一名;《循吏传》里,南宋竟无一人.此外,宁宗以后的史实多缺而不载.列传虽然占的篇幅很大,入传的人物有两千八百多人,但缺漏的人物仍然不少.如南宋后期抵抗蒙古军守合州有功的王坚,其英勇程度,不减唐朝的张巡守睢阳,但在《宋史》中却无专传,其事迹只散见于《宋史》、《元史》的本纪和列传中.又如生祭文天祥的王炎午,终身面不向北的郑思肖,爱国诗人刘克庄等,也都没有列传.有的还出现一人两传的现象,如《宋史》列传一百一十六有《李熙靖传》,二百十二又有《李熙靖传》.还有列传的编排不以时间为序,造成了前后顺序的混乱. 《宋史》尊奉道学(理学)的思想倾向很明显.在《儒林传》之前,首创《道学传》,记载了两宋的道学家,如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等,突出了道学的地位.再有忠义、孝义、列女三传也都是宣扬道学思想的.其中《忠义传》里的。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在广大中原群众中享誉崇高,甚至于连辽邦也深为敬佩。

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

即见他不贪不欲,怜惜民财的品质。这道诗传到契丹,契丹人景仰万分。

寇准晚年被贬广东雷州。一次北使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

“当时的朝庭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寇准廉洁清正的官德,在华夏官吏上树立了一个楷模,一千多年来受到人们的赞美。

狄仁杰官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个什么官职?

明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唐朝宰相称号。 唐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综理政务。中书、门下二省地处宫内,尤为机要,故常联称。三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唐初,除三官为当然宰相外,又指令其他官员参预朝政机密。其本官阶品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改称为“同准大惭,见旦曰:“同年,甚得许大度量?”旦不答。寇准罢枢密使,托人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凤阁鸾台三品”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

宋代有宰相吗?是什么?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是什么?什么又是“参知政事”

6. 谁帮我翻译一下《寇准清廉》这篇文言文啊

宋代的中枢机构,真正握有行政权者是“宰执”。所谓“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宋代的宰相称中书门下平章事,副职称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也称为“执政”,这是赵匡胤为牵制宰相而设置的。据李焘《长编》卷5所记,宋太祖登位后,仍留用后周宰臣范质、王溥等为相,及范质等求退之后,虽以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但未行宰相署敕之事。当时有大臣认为宰相虚位,应以尚书官行宰相署敕之权,但有的大臣不同意,说平章事即宰相之任。那时加封为平章事者,还有多人,但都是在朝外的“使相”之类(宋制,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都称为使相,但不预闻政事)。因此赵普独擅宰相之权。宋太祖要给赵普设置一个副职,但想不出合适的名称,便问翰林学士陶榖:相“下宰一等有何官?”陶榖回答说,唐代曾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之称。于是便以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这是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时的事。当时设置的参知政事地位还很低,据《长编》卷5载:“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止令就宣徽使厅上事,殿廷别设■(zhu1n,音砖)位于宰相后,敕尾署衔降宰相数字,月伴杂给皆半之。”政事堂是宰相议事办公的地方,参知政事连宰相的办公厅都不能进,可见没有多大权力。后来,宋太祖看到赵普为政专断,为了加强对宰相的牵制,便提高参知政事的地位和职权。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诏薛居正、吕余庆与赵普“更知印拥班奏事”,以分其权。到了太宗时,又进一步提高参知政事的地位。据《长编》卷37载: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正月戊子,太宗诏曰:

晋晋朝始建立省事,尚书省、门下省都是晋朝建立,开始执行多相制,重要事务由三司八座、门下三省共议,宰相不再局限在三公,三官开始具有宰相地位,与三公都被称为公辅大位、宰辅。

都堂就是政事堂。参知政事原来与宰相在地位和职权上的别,至此完全消除。这就形成了对宰相的有力牵制。所以宋代常以“宰执”并称。参知政事一名虽沿自唐代,而唐代的参知政事并非常制,凡以他官而居宰相职的,即称为参知政事。也有称为参预朝政,参议朝政。而宋代所设的参知政事,则成为宰相副职之定制。参知政事地位的提高,是宋代统治者削弱宰相之权,并使之与宰相互相牵制从而加强皇权的重要措施。

概而言之,宋代宰相制度大体有五次变动。

次是北宋初,宋神宗元丰以前。如上所述,就是这时期的变化情况。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益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另一方面的变化是,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职权的转移,是三省制消亡的先声。

第二次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开始的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元丰改制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三省制度,置三官——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不过,这三个官位只是虚设,从不授人。又仿照唐制,用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代行尚书省的职权;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他们是正宰相。这时,参知政事的名称被取销,而增设了四名副宰相,即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第三次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蔡京任宰相,自称“太师”,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之事,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钦宗靖康年间,又废除太宰和少宰,改为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

第四次是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式以左仆射和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又将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改为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还取消尚书左、右丞的官称,大体上恢复了宋初的制度。

第五次是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又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照旧。除去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的虚称。门下并入中书,称中书门下。左右宰相主中书事,兼尚书省之长,六部直属于宰相,尚书省之制已废于无形,实际上这也是三省合一。从此,左右宰相成为全国的行政长官,尚书省只掌握六部,奉命执行政务。当时大臣虞允文、梁克家为首任左、右宰相并兼枢密使。

除宰相之外,尚有“平章军国重事”一职。《宋史·职官志一》说,哲宗元佑中,置平章军国重事,以文彦博、吕公著相继任之。其位在宰相之上,专以处高德老臣,以示宠幸,五日或两日一朝,非朝日不至都堂(政事堂)。但这一官职只是一种荣誉职位,并没有多少“军国重事”可管。南宋时,情况有些变化,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韩侂胄任平章军国重事,“所预者广”,“所任者专”,独擅朝政。理宗时,权奸贾似道也升任“太师,平章军国重事”,窃位日久,恩宠日隆,位在丞相之上。于是,“平章军国重事”便独揽军、政大权,出现了军政合一的定制,而宰相则屈居于副职的地位。

宋初的宰相称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沿袭唐代的,中书门下的长官编制不固定,大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同时不超过五人。或三相一参,或三相而无一参。太宗以后,以三相二参或二相二参居多。

唐代以三官为宰相,在政事堂办公。政事堂先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干脆就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虽门下、中书、尚书三省的名称照旧,但这些与唐代之制已大不相同。首先是宰相不专用三官;其次是三省的职权已转移。唐代三省分掌定策、封驳和执行之权。但宋代三省的权力被削弱。这个削弱,与“宰相不专用三官”有关。《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就记载了元丰改革官制以前,三省权力旁落,官署冷清的情形:“中书省、门下省者,存其名,列皇城外两庑、官舍各数楹。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账,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报版、流外、考校诸司附奏挟名而已。”至于尚书省,实际上自唐末五代就已经逐渐荒废了,至宋代就更是名存实亡。因此,北宋前期经常有大臣建议恢复尚书省的地位。例如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年)九月,右谏议大夫王化基上疏言五事,其一便是“复尚书省”。他建议“废三司,止于尚书省设六尚书分掌其事。”唐代的尚书省分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握行政、财政、司法、仪礼的大权。至宋代,官吏的选用,另设审官院,“除授者皆出中书,不复由吏部”。户部则归于三司。这样,行政权归于政事堂,财政权移归三司。三司的设立,是宋太祖收回财政权的重要措施之一。王化基废“三司以实尚书省”的建议,自然不被采纳。但是为了搪塞众议,宋太宗对尚书官的地位也给予某些提高。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升尚书令于三师之上。然而,这并没有提高尚书令的职权,何况尚书令又很少授人。因此,到至道、大中、祥符年间(公元995年—1061 年),不断有大臣提出恢复尚书省制的问题,但均未有结果,这个问题至神宗元丰改制以前,一直争论不休。实际上,尚书省职权之分割,是宋代分散中枢机构的权力而强化皇权的反映。正是这种变化,在其后促成了三省制的消亡而演进为一省制。

三公宰相制

宰相是古代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机器中幕僚长性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出现了。例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的人被各国为相。秦国由于变化,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个设立郡县制的,并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在秦以前的殷周时代,的统治者是通过分封诸侯进行统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国的内政,又因分封国的国君由贵族世袭,所以天子无权解除他们在分封国的统治权力。秦始皇之后,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因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并借助于宰相大臣辅佐政务。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随着封建的发展,宰相制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历史上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左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

汉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成帝时,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的政事为理由,建议立三公制。于是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措施。丞相、御史被分割为三,三公实际上是三个宰辅。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初又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改大司马为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为最尊。东汉初为了加强君力,权归君主,协以内廷尚书,三公仅为备员。以后,大权又转移到外戚、宦官手中。三公汉成为一种空衔。三公制一直实行到东汉末。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担任。

三国

三国时期的宰相在各国不同,魏国称为相国,蜀汉依然延续用丞相,吴国最初也是用丞相,后来设立左右丞相。宰相的权限在各国也不同,魏国的相国钟繇、华歆执政,不掌兵权,军权由大司马执掌。司马昭担任相国时封晋公,始执掌军权。蜀汉仅诸葛亮担任过丞相,执掌军政大权,吴国的丞相开始也不掌军权,陆逊任丞相时执掌军政大权。

南北朝

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隋朝定三省制,三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唐朝的中书官中书令,门下官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是宰相。尚书令,以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为长官任宰相职。唐高宗后,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参议朝政的百官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衔的也是宰相。

五代

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

五代基本都是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各部尚书、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为宰相。其中例外的,只有后唐和后周。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 933年 )九月敕:“冯?有经邦之茂业,宜进位于公台,但缘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讳,可改同平章事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后周显德年间,枢密使吴廷祚曾加“同中书门下二品”的名号。

其他的宰相名号仍为“同平章事”。

与唐代相比,五代时期宰相制度的一大变化是,宰相的品级得到统一固定和提高。

后晋这一宰相制度的变革,改变了唐以来宰相品级较为混乱和不尽合理的局面。

与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的一个变化是,五代时期,宰相制度出现了首席宰相的制度,并被沿袭下来。后唐庄宗时,“豆卢革时为首相,故称之为首座相公”被认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开始。

宋、辽、金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二月,“升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二品”,同时规定“以中书门下侍郎为清望三品”。从此,宰相的品级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而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一旦加同平章事为宰相,其官品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官名,它实际上在隋代就是一个群体,是除之外的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互不统属,直接对负责,构成辅政机关。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侍中枢密副使。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此外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宰相。

辽朝设立北南两个官制

北面:北面又分北南两枢密院,北院掌军事,南院掌内政。

北、南枢密院分别下设北、南宰相府和宰相(这是历史上次把“宰相”作为正式官名)。

南面: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监、诸卫等官,地位与北院面一样崇高,却并无实权。是用来养士的崇高机构。

金朝以尚书省为全国行政机构,不设中书、门下二省。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为宰相。

元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左右丞及参知政事皆是宰相,最多至十多人。

清清朝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晚清实施新政,仿日制设内阁大臣为行政机关首长。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洎:等到。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