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 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注释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 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注释


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 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注释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宋词三百首 , 婉约 , 咏物梅花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上阳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人。——宋代·李觏《残叶》

《题破山寺后禅院》

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

唐·常建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诗的首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颔联点出了题中的"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表达了僧侣们对美的热烈向往和追求。

诗的颈联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诗的一句营造出了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常建作品

1、《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2、《三日寻李九庄》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思翻译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宋代·晁补之《盐角儿·亳社观梅》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该首诗由唐代诗人常建所创作。全诗内容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翻译: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诣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通:一作“遇”。而意在言外。

古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翻译(300字)

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枝暖过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一首山水诗,诗中不仅写景,也表达了作者的壮阔胸怀。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在清晨登上破山,进入兴福寺,此时,旭日冉冉升起,阳光洒落在山林间。诗人没有说“深林”,而是说“高林”这个充满禅意的词语,暗颂禅院,烘托了充满禅意的玄妙而又深沉的意境。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寺中竹林间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讲经诵佛的禅房就在花木深处。“竹径”、“禅房”都是高洁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静的气氛。这是一个多么高洁幽美的环境啊,这不禁令诗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走到水潭边,只见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着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悦”和“空”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诗人此刻静静地站在潭边,周围的所有声音仿佛都消失了,只有古寺中的钟声,发出悠扬而洪亮的佛音,人们进入空灵纯净的境界。诗人欣赏幽美的景色,感悟忘却尘世的意境,都表现了遁世绝俗的情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院翻译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题破山寺》翻译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幽:幽静。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高高的林梢头,

沐浴着朝阳的辉光,

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

忽见花木繁茂,

禅房就在花。

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

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

深山万物呵,

静得没有其他声响,

咏华山原文_翻译及赏析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咏物写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

在山顶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

简析

《咏华山》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诵的一首诗。诗的大意是: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寇准是北宋时期稀世神童,聪慧过人。他咏的这首诗,缘境构诗,诗与境谐。孩子的诗是即景即情之作,与先前的爬山描写投榫合缝,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应该说是难能可贵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寇准

盐角儿·亳社观梅

残叶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

上阳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人。 咏物 , 秋天抒情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版本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解释 诗篇名。唐代常建作。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写作者 清晨 游寺的见闻和感悟,“竹径 通幽 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四句,意境 优美 深邃 ,体现出作者的 恬淡 胸襟,为后人传诵。 词语分解 题破的解释 .犹点明,道破。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引子》:“世有九流者,略为题破。”《西游记》第九八回:“ 行者 火眼金睛,早已认得是 接引 ,又称为 南无宝幢光王佛 。 行者 却不题破,只管叫:‘这 禅院的解释 寺院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详细解释寺院;的庙宇。《西游记》第五九回:“﹝ 孙行者 ﹞正 踌躇 间,又听得钟声响亮,急下 山坡 ,径至禅院。”版本三)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版本四)——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代 : 常建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一)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一)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版本二)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三)

唐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写景咏物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宋代·寇准《咏华山》 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作者:常建。年代:唐代。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详细介绍: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全文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在清晨登上破山,进入兴福寺,此时,旭日冉冉升起,阳光洒落在山林间。诗人没有说“深林”,而是说“高林”这个充满禅意的词语,暗颂禅院,烘托了充满禅意的玄妙而又深沉的意境。

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寺中竹林间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讲经诵佛的禅房就在花木深处。“竹径”、“禅房”都是高洁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静的气氛。这是一个多么高洁幽美的环境啊,这不禁令诗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走到水潭边,只见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着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悦”和“空”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

尾联“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诗人此刻静静地站在潭边,周围的所有声音仿佛都消失了,只有古寺中的钟声,发出悠扬而洪亮的佛音,人们进入空灵纯净的境界。诗人欣赏幽美的景色,感悟忘却尘世的意境,都表现了遁世绝俗的情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三、背景

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一生仕途报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四、《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其他诗词

《题破山寺后禅院》、《宿王昌龄隐居》、《落第长安》、《题破山寺后禅院》、《梦太白西峰》。五、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六、注解

清晨:早晨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入:进入。

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带拼音版 翻译及赏析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qīng chén rù gǔ sì , chū rì zhào gāo lín 。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shān guāng yuè niǎo xìng , tán yǐng kōng rén xīn 。

扩展资料 1、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带拼音版

chángjiàn

常建

qīng chén rù gǔ sì , chū rì zhào gāo lín 。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shān guāng yuè niǎo xìng , tán yǐng kōng rén xīn 。

wàn lài cǐ jù jì , dàn yú zhōng qìng shēng 。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2、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

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在空中回荡。

注释

1、[曲]:弯折。

2、[初日]:早上的太阳。

3、[禅房]:僧人的房舍。

4、[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5、[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6、[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7、[空]:使……空明。

8、[清晨]:早晨。

9、[但余]:“惟闻”、只留下。

10、[曲]:一作“竹”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使……高兴

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

3、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古寺:指破山寺。

诗人常建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雅、清静、清幽,表现了常建欢快与空灵的心境。抒发自己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把诗人常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常建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