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小暑十首(七绝小暑感怀)
本文目录一览:
- 1、关于小暑的七言绝句
- 2、七绝小暑的诗词
- 3、小暑七言绝句
- 4、描写24节气“小暑”的诗句有哪些?
- 5、关于二十四节气小暑的古诗
- 6、关于小暑的古诗词
关于小暑的七言绝句
关于小暑的七言绝句
七绝小暑十首(七绝小暑感怀)
《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二首二》
宋朝·晁补之
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将会梦楼于摄山道中有述》
清朝·姚鼐
太平门外雨初晴,又听新蝉声。
转毂年光逢小暑,夹第天气似清明。
山云近作迎人态,僧院归如返舍情。
未故人重执手,举看藤杖一枝轻。
《夜望》
元朝·方回
夕阳已下月初生,小暑才交雨渐晴。
南北斗杓双向直,干坤卦位八方明。
古人已往言犹在,末俗何为路未平。
似觉草虫亦多事,为予凄楚和吟声。
《小暑日寄山甫二首·七年侍膝极融怡》
宋朝·刘克庄
七年侍膝极融怡,半月分襟费梦思。
比鹿门翁吾齿耄,作鱼梁吏汝官卑。
击鲜何忍为儿溷,反鲊无烦寄土宜。
若见省郎问村叟,不能书札尚能诗。
《小暑日寄山甫二首·微官便有简书畏》
宋朝·刘克庄
微官便有简书畏,贫舍非无水菽欢。
插架签存先世旧,堆床笏美一时观。
远书且问平安好,前哲曾嗟嗣守难。
了却台参早怀檄,暂归亦可小团栾。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七言绝句鉴赏
《小暑》
(左河水)
地煮天蒸望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
旱南涝北分天壤,总有荷塘色味同。
赏析:
七言绝句《小暑》,主要以我国江南地区的气象气候为对象,描绘了我国进入夏季伏旱时期的节气特征,同时采用南北两地气象的转换对比的方法,具体点出具有季节特征的荷花之香艳,来表达南北不同地区在小暑节气里其气候、物候的异与同。
“地煮天蒸望雨风”。诗的开头直入主题,写出天气炎热的情形,即我国民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意为人们在烈日之下,热土之上,犹如火烤、水煮汽蒸一般,汗水淋漓的情景。紧接着诗人用一个“望”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在梅雨刚刚度过的江南地区及其他炎热地区,正在田间地边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劳作的农民们,盼望着有凉风、大雨带来降温消暑的理想天气。
“偶得雷暴半圆虹”。紧承上句,以江南地区为视点,说明此时的凉风大雨已经变成十分难得,有时一阵电闪雷鸣,密云兴起,陡然又烟消云散。有时也出现雷暴这种剧烈的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对流性天气,并有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每当雨过天晴,偶然会出现一段弧形的彩虹,故称半圆虹。
“旱南涝北新天壤”。此句写我国南北天气的转换变化,指到了小暑节气,江淮流域的梅雨已经结束,进入了伏旱期;而原来干旱的华北、东北地区变为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小暑前的南方梅雨多,需要防洪,小暑后的南方变得要抗旱;而北方到了小暑节气则开始降雨,由抗旱转为防涝。从此,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天壤之别的天气,由“涝南旱北”开始变为“旱南涝北”了。
七绝小暑的诗词
关于小暑的七言绝句
《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二首二》
宋朝·晁补之
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将会梦楼于摄山道中有述》
清朝·姚鼐
太平门外雨初晴,又听新蝉声。
转毂年光逢小暑,夹第天气似清明。
山云近作迎人态,僧院归如返舍情。
未故人重执手,举看藤杖一枝轻。
《夜望》
元朝·方回
夕阳已下月初生,小暑才交雨渐晴。
南北斗杓双向直,干坤卦位八方明。
古人已往言犹在,末俗何为路未平。
似觉草虫亦多事,为予凄楚和吟声。
《小暑日寄山甫二首·七年侍膝极融怡》
宋朝·刘克庄
七年侍膝极融怡,半月分襟费梦思。
比鹿门翁吾齿耄,作鱼梁吏汝官卑。
击鲜何忍为儿溷,反鲊无烦寄土宜。
若见省郎问村叟,不能书札尚能诗。
《小暑日寄山甫二首·微官便有简书畏》
宋朝·刘克庄
微官便有简书畏,贫舍非无水菽欢。
插架签存先世旧,堆床笏美一时观。
远书且问平安好,前哲曾嗟嗣守难。
了却台参早怀檄,暂归亦可小团栾。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七言绝句鉴赏
《小暑》
(左河水)
地煮天蒸望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
旱南涝北分天壤,总有荷塘色味同。
赏析:
七言绝句《小暑》,主要以我国江南地区的气象气候为对象,描绘了我国进入夏季伏旱时期的节气特征,同时采用南北两地气象的转换对比的方法,具体点出具有季节特征的荷花之香艳,来表达南北不同地区在小暑节气里其气候、物候的异与同。
“地煮天蒸望雨风”。诗的开头直入主题,写出天气炎热的情形,即我国民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意为人们在烈日之下,热土之上,犹如火烤、水煮汽蒸一般,汗水淋漓的情景。紧接着诗人用一个“望”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在梅雨刚刚度过的江南地区及其他炎热地区,正在田间地边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劳作的农民们,盼望着有凉风、大雨带来降温消暑的理想天气。
“偶得雷暴半圆虹”。紧承上句,以江南地区为视点,说明此时的凉风大雨已经变成十分难得,有时一阵电闪雷鸣,密云兴起,陡然又烟消云散。有时也出现雷暴这种剧烈的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对流性天气,并有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每当雨过天晴,偶然会出现一段弧形的彩虹,故称半圆虹。
“旱南涝北新天壤”。此句写我国南北天气的转换变化,指到了小暑节气,江淮流域的梅雨已经结束,进入了伏旱期;而原来干旱的华北、东北地区变为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小暑前的南方梅雨多,需要防洪,小暑后的南方变得要抗旱;而北方到了小暑节气则开始降雨,由抗旱转为防涝。从此,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天壤之别的天气,由“涝南旱北”开始变为“旱南涝北”了。
小暑七言绝句如下:
1.苦热南宋·陆游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2.小暑左河水地煮天蒸盼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旱南涝北分天壤,却有荷塘色味同。
3.纳凉秦观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4.牵牛花十二韵清·朱彝尊料得林扉昏掩处,高荷大芋枕边听。雨气西山黯未开,更闻小暑一声雷。不烦走马冲泥苦,便可乘船入市回。
以下是一首七绝小暑的诗词:
骄阳小暑染天苍,聒噪蝉鸣夏日长。
泽地荷池蛙鼓起,温风拂绿引新凉。
希望这首诗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小暑七言绝句
关于小暑的七言绝句
《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二首二》
宋朝·晁补之
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将会梦楼于摄山道中有述》
清朝·姚鼐
太平门外雨初晴,又听新蝉声。
转毂年光逢小暑,夹第天气似清明。
山云近作迎人态,僧院归如返舍情。
未故人重执手,举看藤杖一枝轻。
《夜望》
元朝·方回
夕阳已下月初生,小暑才交雨渐晴。
南北斗杓双向直,干坤卦位八方明。
古人已往言犹在,末俗何为路未平。
似觉草虫亦多事,为予凄楚和吟声。
《小暑日寄山甫二首·七年侍膝极融怡》
宋朝·刘克庄
七年侍膝极融怡,半月分襟费梦思。
比鹿门翁吾齿耄,作鱼梁吏汝官卑。
击鲜何忍为儿溷,反鲊无烦寄土宜。
若见省郎问村叟,不能书札尚能诗。
《小暑日寄山甫二首·微官便有简书畏》
宋朝·刘克庄
微官便有简书畏,贫舍非无水菽欢。
插架签存先世旧,堆床笏美一时观。
远书且问平安好,前哲曾嗟嗣守难。
了却台参早怀檄,暂归亦可小团栾。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七言绝句鉴赏
《小暑》
(左河水)
地煮天蒸望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
旱南涝北分天壤,总有荷塘色味同。
赏析:
七言绝句《小暑》,主要以我国江南地区的气象气候为对象,描绘了我国进入夏季伏旱时期的节气特征,同时采用南北两地气象的转换对比的方法,具体点出具有季节特征的荷花之香艳,来表达南北不同地区在小暑节气里其气候、物候的异与同。
“地煮天蒸望雨风”。诗的开头直入主题,写出天气炎热的情形,即我国民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意为人们在烈日之下,热土之上,犹如火烤、水煮汽蒸一般,汗水淋漓的情景。紧接着诗人用一个“望”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在梅雨刚刚度过的江南地区及其他炎热地区,正在田间地边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劳作的农民们,盼望着有凉风、大雨带来降温消暑的理想天气。
“偶得雷暴半圆虹”。紧承上句,以江南地区为视点,说明此时的凉风大雨已经变成十分难得,有时一阵电闪雷鸣,密云兴起,陡然又烟消云散。有时也出现雷暴这种剧烈的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对流性天气,并有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每当雨过天晴,偶然会出现一段弧形的彩虹,故称半圆虹。
“旱南涝北新天壤”。此句写我国南北天气的转换变化,指到了小暑节气,江淮流域的梅雨已经结束,进入了伏旱期;而原来干旱的华北、东北地区变为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小暑前的南方梅雨多,需要防洪,小暑后的南方变得要抗旱;而北方到了小暑节气则开始降雨,由抗旱转为防涝。从此,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天壤之别的天气,由“涝南旱北”开始变为“旱南涝北”了。
小暑七言绝句如下:
1.苦热南宋·陆游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2.小暑左河水地煮天蒸盼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旱南涝北分天壤,却有荷塘色味同。
3.纳凉秦观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4.牵牛花十二韵清·朱彝尊料得林扉昏掩处,高荷大芋枕边听。雨气西山黯未开,更闻小暑一声雷。不烦走马冲泥苦,便可乘船入市回。
描写24节气“小暑”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小暑的七言绝句
《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二首二》
宋朝·晁补之
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将会梦楼于摄山道中有述》
清朝·姚鼐
太平门外雨初晴,又听新蝉声。
转毂年光逢小暑,夹第天气似清明。
山云近作迎人态,僧院归如返舍情。
未故人重执手,举看藤杖一枝轻。
《夜望》
元朝·方回
夕阳已下月初生,小暑才交雨渐晴。
南北斗杓双向直,干坤卦位八方明。
古人已往言犹在,末俗何为路未平。
似觉草虫亦多事,为予凄楚和吟声。
《小暑日寄山甫二首·七年侍膝极融怡》
宋朝·刘克庄
七年侍膝极融怡,半月分襟费梦思。
比鹿门翁吾齿耄,作鱼梁吏汝官卑。
击鲜何忍为儿溷,反鲊无烦寄土宜。
若见省郎问村叟,不能书札尚能诗。
《小暑日寄山甫二首·微官便有简书畏》
宋朝·刘克庄
微官便有简书畏,贫舍非无水菽欢。
插架签存先世旧,堆床笏美一时观。
远书且问平安好,前哲曾嗟嗣守难。
了却台参早怀檄,暂归亦可小团栾。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七言绝句鉴赏
《小暑》
(左河水)
地煮天蒸望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
旱南涝北分天壤,总有荷塘色味同。
赏析:
七言绝句《小暑》,主要以我国江南地区的气象气候为对象,描绘了我国进入夏季伏旱时期的节气特征,同时采用南北两地气象的转换对比的方法,具体点出具有季节特征的荷花之香艳,来表达南北不同地区在小暑节气里其气候、物候的异与同。
“地煮天蒸望雨风”。诗的开头直入主题,写出天气炎热的情形,即我国民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意为人们在烈日之下,热土之上,犹如火烤、水煮汽蒸一般,汗水淋漓的情景。紧接着诗人用一个“望”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在梅雨刚刚度过的江南地区及其他炎热地区,正在田间地边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劳作的农民们,盼望着有凉风、大雨带来降温消暑的理想天气。
“偶得雷暴半圆虹”。紧承上句,以江南地区为视点,说明此时的凉风大雨已经变成十分难得,有时一阵电闪雷鸣,密云兴起,陡然又烟消云散。有时也出现雷暴这种剧烈的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对流性天气,并有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每当雨过天晴,偶然会出现一段弧形的彩虹,故称半圆虹。
“旱南涝北新天壤”。此句写我国南北天气的转换变化,指到了小暑节气,江淮流域的梅雨已经结束,进入了伏旱期;而原来干旱的华北、东北地区变为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小暑前的南方梅雨多,需要防洪,小暑后的南方变得要抗旱;而北方到了小暑节气则开始降雨,由抗旱转为防涝。从此,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天壤之别的天气,由“涝南旱北”开始变为“旱南涝北”了。
小暑七言绝句如下:
1.苦热南宋·陆游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2.小暑左河水地煮天蒸盼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旱南涝北分天壤,却有荷塘色味同。
3.纳凉秦观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4.牵牛花十二韵清·朱彝尊料得林扉昏掩处,高荷大芋枕边听。雨气西山黯未开,更闻小暑一声雷。不烦走马冲泥苦,便可乘船入市回。
以下是一首七绝小暑的诗词:
骄阳小暑染天苍,聒噪蝉鸣夏日长。
泽地荷池蛙鼓起,温风拂绿引新凉。
希望这首诗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1、《消暑》
唐代-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2、《苦热》
宋代-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石涧寒泉空有梦,冰壶团扇欲无功。
馀威向晚犹堪畏,浴罢斜阳满野红。
3、《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二首》
宋代-晁补之
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4、《纳 凉》
宋代-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5、《夏日无雨》
宋代-释契嵩
山中苦无雨,日日望云霓。
小暑复大暑,深溪成浅溪。
泉枯连井底,地热亢蔬畦。
无以问天意,空思水鸟啼。
关于二十四节气小暑的古诗
关于小暑的七言绝句
《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二首二》
宋朝·晁补之
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将会梦楼于摄山道中有述》
清朝·姚鼐
太平门外雨初晴,又听新蝉声。
转毂年光逢小暑,夹第天气似清明。
山云近作迎人态,僧院归如返舍情。
未故人重执手,举看藤杖一枝轻。
《夜望》
元朝·方回
夕阳已下月初生,小暑才交雨渐晴。
南北斗杓双向直,干坤卦位八方明。
古人已往言犹在,末俗何为路未平。
似觉草虫亦多事,为予凄楚和吟声。
《小暑日寄山甫二首·七年侍膝极融怡》
宋朝·刘克庄
七年侍膝极融怡,半月分襟费梦思。
比鹿门翁吾齿耄,作鱼梁吏汝官卑。
击鲜何忍为儿溷,反鲊无烦寄土宜。
若见省郎问村叟,不能书札尚能诗。
《小暑日寄山甫二首·微官便有简书畏》
宋朝·刘克庄
微官便有简书畏,贫舍非无水菽欢。
插架签存先世旧,堆床笏美一时观。
远书且问平安好,前哲曾嗟嗣守难。
了却台参早怀檄,暂归亦可小团栾。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七言绝句鉴赏
《小暑》
(左河水)
地煮天蒸望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
旱南涝北分天壤,总有荷塘色味同。
赏析:
七言绝句《小暑》,主要以我国江南地区的气象气候为对象,描绘了我国进入夏季伏旱时期的节气特征,同时采用南北两地气象的转换对比的方法,具体点出具有季节特征的荷花之香艳,来表达南北不同地区在小暑节气里其气候、物候的异与同。
“地煮天蒸望雨风”。诗的开头直入主题,写出天气炎热的情形,即我国民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意为人们在烈日之下,热土之上,犹如火烤、水煮汽蒸一般,汗水淋漓的情景。紧接着诗人用一个“望”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在梅雨刚刚度过的江南地区及其他炎热地区,正在田间地边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劳作的农民们,盼望着有凉风、大雨带来降温消暑的理想天气。
“偶得雷暴半圆虹”。紧承上句,以江南地区为视点,说明此时的凉风大雨已经变成十分难得,有时一阵电闪雷鸣,密云兴起,陡然又烟消云散。有时也出现雷暴这种剧烈的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对流性天气,并有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每当雨过天晴,偶然会出现一段弧形的彩虹,故称半圆虹。
“旱南涝北新天壤”。此句写我国南北天气的转换变化,指到了小暑节气,江淮流域的梅雨已经结束,进入了伏旱期;而原来干旱的华北、东北地区变为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小暑前的南方梅雨多,需要防洪,小暑后的南方变得要抗旱;而北方到了小暑节气则开始降雨,由抗旱转为防涝。从此,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天壤之别的天气,由“涝南旱北”开始变为“旱南涝北”了。
小暑七言绝句如下:
1.苦热南宋·陆游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2.小暑左河水地煮天蒸盼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旱南涝北分天壤,却有荷塘色味同。
3.纳凉秦观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4.牵牛花十二韵清·朱彝尊料得林扉昏掩处,高荷大芋枕边听。雨气西山黯未开,更闻小暑一声雷。不烦走马冲泥苦,便可乘船入市回。
以下是一首七绝小暑的诗词:
骄阳小暑染天苍,聒噪蝉鸣夏日长。
泽地荷池蛙鼓起,温风拂绿引新凉。
希望这首诗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1、《消暑》
唐代-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2、《苦热》
宋代-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石涧寒泉空有梦,冰壶团扇欲无功。
馀威向晚犹堪畏,浴罢斜阳满野红。
3、《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二首》
宋代-晁补之
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4、《纳 凉》
宋代-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5、《夏日无雨》
宋代-释契嵩
山中苦无雨,日日望云霓。
小暑复大暑,深溪成浅溪。
泉枯连井底,地热亢蔬畦。
无以问天意,空思水鸟啼。
关于小暑的古诗词如下:
1、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出自:(唐)元稹《小暑六月节》。
2、百川乃宗巨海,众星是仰北辰。
九州攸同禹迹,四海合德尧臣。
朝阳栖于鸣凤,灵畤牧于般麟。
云玉叶而五色,月金波而两轮。
凉风迎时北狩,小暑戒节南巡。
山无藏于紫玉,地不爱于黄银。
虽南征而北怨,实西畧而东宾。
既永清于四海,终有庆于一人。
出自:(南北朝)庾信《周五声调曲·羽调曲·三》。
3、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出自:(南宋)陆游《苦热》。
4、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出自:(南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
5、绀宇迎凉日,方床御绤衣。
清淡停玉麈,雅曲弄金徽。
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出自:(北宋)梅尧臣《中伏日妙觉寺避暑》。
暑的古诗一
1.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赏析: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温风至”指小暑节气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蟋蟀居宇”指小暑后五日,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鹰始鸷”指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这首节气诗完整地描述了小暑三候。随着小暑的到来,热风扑面;大雨来临之际,竹子在风中喧闹,雷声中山色灰暗;一场场雨下来,门窗上有了潮湿的青霭,台阶上长有绿苔;鹰感肃杀之气将至,开始练习搏击长空;蟋蟀羽翼开始长成,居穴之壁。
2.前调·小暑
《明词汇编》
返照射村斜,三两人家,行行忽被暮云遮。
惆怅郭宗昨宿处,林满归鸦。
散绮细看霞,城鼓初挝,征尘飞上敝裘些。
又早见蟾光升树,映著芦花。
赏析:一幅很美的小暑时乡村傍晚风光图画:夕阳返照,傍晚的云掩盖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村落,树林中已经满是归巢的乌鸦;晚霞铺开如锦,行人听到城中开始打鼓,而尘土飞上旧衣,很快看到月亮升上树梢,映白了一片芦花。
3.答李滁州题庭前 石竹花见寄
唐·独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
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赏析:石竹花颜色殷红,让人怀疑是朝霞所染;花朵精致,又好像用匣刀裁剪过。它不畏惧暑夏热风,欢快地在小暑节气绽放。蜜蜂飞来飞去,是爱怜花色的香美;怀念远行丈夫的妇人,对花感叹时光相催。阅读朋友的赠诗,增添了离恨别愁,忧思郁
关于小暑的古诗词
关于小暑的七言绝句
《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二首二》
宋朝·晁补之
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将会梦楼于摄山道中有述》
清朝·姚鼐
太平门外雨初晴,又听新蝉声。
转毂年光逢小暑,夹第天气似清明。
山云近作迎人态,僧院归如返舍情。
未故人重执手,举看藤杖一枝轻。
《夜望》
元朝·方回
夕阳已下月初生,小暑才交雨渐晴。
南北斗杓双向直,干坤卦位八方明。
古人已往言犹在,末俗何为路未平。
似觉草虫亦多事,为予凄楚和吟声。
《小暑日寄山甫二首·七年侍膝极融怡》
宋朝·刘克庄
七年侍膝极融怡,半月分襟费梦思。
比鹿门翁吾齿耄,作鱼梁吏汝官卑。
击鲜何忍为儿溷,反鲊无烦寄土宜。
若见省郎问村叟,不能书札尚能诗。
《小暑日寄山甫二首·微官便有简书畏》
宋朝·刘克庄
微官便有简书畏,贫舍非无水菽欢。
插架签存先世旧,堆床笏美一时观。
远书且问平安好,前哲曾嗟嗣守难。
了却台参早怀檄,暂归亦可小团栾。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七言绝句鉴赏
《小暑》
(左河水)
地煮天蒸望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
旱南涝北分天壤,总有荷塘色味同。
赏析:
七言绝句《小暑》,主要以我国江南地区的气象气候为对象,描绘了我国进入夏季伏旱时期的节气特征,同时采用南北两地气象的转换对比的方法,具体点出具有季节特征的荷花之香艳,来表达南北不同地区在小暑节气里其气候、物候的异与同。
“地煮天蒸望雨风”。诗的开头直入主题,写出天气炎热的情形,即我国民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意为人们在烈日之下,热土之上,犹如火烤、水煮汽蒸一般,汗水淋漓的情景。紧接着诗人用一个“望”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在梅雨刚刚度过的江南地区及其他炎热地区,正在田间地边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劳作的农民们,盼望着有凉风、大雨带来降温消暑的理想天气。
“偶得雷暴半圆虹”。紧承上句,以江南地区为视点,说明此时的凉风大雨已经变成十分难得,有时一阵电闪雷鸣,密云兴起,陡然又烟消云散。有时也出现雷暴这种剧烈的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对流性天气,并有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每当雨过天晴,偶然会出现一段弧形的彩虹,故称半圆虹。
“旱南涝北新天壤”。此句写我国南北天气的转换变化,指到了小暑节气,江淮流域的梅雨已经结束,进入了伏旱期;而原来干旱的华北、东北地区变为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小暑前的南方梅雨多,需要防洪,小暑后的南方变得要抗旱;而北方到了小暑节气则开始降雨,由抗旱转为防涝。从此,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天壤之别的天气,由“涝南旱北”开始变为“旱南涝北”了。
小暑七言绝句如下:
1.苦热南宋·陆游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2.小暑左河水地煮天蒸盼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旱南涝北分天壤,却有荷塘色味同。
3.纳凉秦观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4.牵牛花十二韵清·朱彝尊料得林扉昏掩处,高荷大芋枕边听。雨气西山黯未开,更闻小暑一声雷。不烦走马冲泥苦,便可乘船入市回。
以下是一首七绝小暑的诗词:
骄阳小暑染天苍,聒噪蝉鸣夏日长。
泽地荷池蛙鼓起,温风拂绿引新凉。
希望这首诗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1、《消暑》
唐代-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2、《苦热》
宋代-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石涧寒泉空有梦,冰壶团扇欲无功。
馀威向晚犹堪畏,浴罢斜阳满野红。
3、《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二首》
宋代-晁补之
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4、《纳 凉》
宋代-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5、《夏日无雨》
宋代-释契嵩
山中苦无雨,日日望云霓。
小暑复大暑,深溪成浅溪。
泉枯连井底,地热亢蔬畦。
无以问天意,空思水鸟啼。
关于小暑的古诗词如下:
1、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出自:(唐)元稹《小暑六月节》。
2、百川乃宗巨海,众星是仰北辰。
九州攸同禹迹,四海合德尧臣。
朝阳栖于鸣凤,灵畤牧于般麟。
云玉叶而五色,月金波而两轮。
凉风迎时北狩,小暑戒节南巡。
山无藏于紫玉,地不爱于黄银。
虽南征而北怨,实西畧而东宾。
既永清于四海,终有庆于一人。
出自:(南北朝)庾信《周五声调曲·羽调曲·三》。
3、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出自:(南宋)陆游《苦热》。
4、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出自:(南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
5、绀宇迎凉日,方床御绤衣。
清淡停玉麈,雅曲弄金徽。
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出自:(北宋)梅尧臣《中伏日妙觉寺避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