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大才子是谁

江南四大才子是谁

江南的四大才子排名是什么 江南4大才子是谁江南的四大才子排名是什么 江南4大才子是谁


江南的四大才子排名是什么 江南4大才子是谁


江南四大才子是谁,在日常的学习或者生活中,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江南四大才子,有些人对这四大才子是很敬佩的,那么江南四大才子是谁呢?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江南四大才子是谁1

1、唐伯虎

唐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是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其自幼天资聪颖,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史籍,传世作品有《骑骡归思图》、《山路松声图》等。

2、祝枝山

祝枝山。字希哲,是明代书法家。祝枝山因5岁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能作诗文而被称为“神通”。他集各书家之长发展为自己独特的狂草,其书法被誉为“明朝”,并且民间一直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

3、文征明

文征明,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之一。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于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其绘画作品有《雨余春树图》、《影翠轩图》、《江南春图》等。

4、徐祯卿

徐振请,字昌谷,是明代文学家。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的地位,因诗作较多而被称为“文雄”,并且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他的代表作有《迪功集》、《迪功外集》、《谈艺录》。

江南四大才子是谁2

江南四大才子在当时是什么水平

能在文化这一领域有所成就的人,在古代有一个美好的称呼,"才子"。

明代是许多才子涌现的朝代之一,出现了解缙、杨慎、徐渭、唐寅、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等在后世鼎鼎大名的人物。

解缙主持编修《永乐大典》,杨慎写下流传千古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徐渭则文学、书画、戏曲、兵法无不精通,号称全才。而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的唐寅等人也是各有成就,留下了许多轶事典故。

那么,明朝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徐渭,和江南四大才子比哪个更高一筹呢?

我们看看这些各领的才子们都有着怎样的生平。"明代三大才子"这一称呼最早见于明代儒学唐顺之在《荆川先生文集》中的评价,他以博学、博览已经影响力、成就等多方面考虑,选出了解缙、杨慎、徐渭三人。

其中,解缙被誉为"永乐才子",是明成祖朱棣时代最为和位高权重的才子。朱棣即位的永乐元年(1403),在建文帝时代不受重用的解缙得以进入翰林院任职,随后他又进入文渊阁,成为了明代内阁的早期成员之一。

不久,朱棣开启了一项宏大的工程,编撰我国最早的文献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解缙在编撰完《太祖实录》、《列女传》等典籍后,被朱棣赏识而担任《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的博学多才和文采斐然也在编撰此书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于自己极强的权力占有欲,加上害怕丞相专权,便废除了丞相制度,政务亲力亲为。朱棣继位后,难以招架为数众多的各种文件,便设置了内阁。解缙能力出众,曾任职过内阁首辅,可见其不只是文学成就高,理政能力也十分出众。

我国名著《三国演义》开篇,有着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段为人所熟知的诗词出自于杨慎的《临江仙》。杨慎被许多人认为是明代三才子之首,以博学著称。

杨慎虽然自幼才学出众、聪慧过人,但性格刚正不阿,常常直言进谏,于是被贬谪到偏僻的云南。杨慎在云南三十余年,阅读了大量书籍,从而积累了深厚的才学,人称"无书不读"。杨慎读得多,写的也多,他的著述多达数百部,令人惊叹。

徐渭,也就是后人常说的"青藤老人"徐文长。他开创画中的"泼墨大写意画派",也善书法、懂音律,为后世留下许多妙诗美文,对后世影响巨大。除了文学上的成就,徐渭在兵法上有所成就。

明代万历年间的"壬辰抗倭援朝"中,明朝将领李如松指挥明军取得大胜。而李如松从小跟随父亲李成梁南征北战,积累军事经验之外,还得到了徐渭的倾囊相授,这才得以运筹帷幄,大破日军。徐渭在三才子中被认为是最为有才的一个。

而江南四大才子则是生活在江南一带的唐寅、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人的.合称。其中,唐寅最为,他十六岁时就考中苏州秀才的头名,但后来科举时被牵涉进考场舞弊案,此后便不再热衷于考取功名,而是专攻书画,以卖字画为生。

唐寅的好友祝枝山则官运好一些,他历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职,政坛得意。文学方面,他也有很高的造诣,其狂草尤其受世人的推崇。文徵明的诗词、书法、绘画都十分出色,人称"四绝"。他在书画上的成就在整个明代都算得上数一数二,在后世也得到了很大的追捧。

徐祯卿可能是江南四大才子中知名度的一位了,他最为人喜爱的是其诗作"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他喜好对文学、进行批判,也留下了《翦胜野闻》这样充满争议的,批判明太祖的作品。

明朝三大才子、江南四大才子,其实从名称的前缀就能够做出比较了,毕竟解缙、杨慎、徐渭三人是明朝文人中最为和影响力的,而江南四才子则成就有限,只在江南地区备受尊崇。

江南四大才子排序

江南四大才子

真实历史的唐伯虎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曾祖父起,世代在苏州经商,父母在皋桥开设酒肆。唐寅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史籍。喜爱绘画,稍长即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名案首。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名解元。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案,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骡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上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唐寅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自号六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享年54岁。唐寅墓位于虎丘区,经整修,1986年10月22日对公众开放。

由于其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又治印“江南才子”章,仕女画登峰造极,故被后人误解,留传许多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其实他坎坷一生,凄苦。可谓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无以报国的典型。

风趣洒脱的祝枝山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由于生性佚荡,不满之风,遂借故辞官回苏,广交朋友,召客豪饮,烧酒解愁,以泄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092;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祝允明虽无名画,但也能画画,唯很少动笔,传世之作更少。

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由于祝允明有不胜枚举的趣事轶闻,是极现成的创作素材,所以他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

祝枝山尚有《江海歼渠记》、《记》、《九朝野记》、《枝山前闻》、《浮物》、《老怪录》、《苏材小纂》、《怀星堂集》等书传世,并编有《兴宁县志》。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岁。祝枝山后葬于苏州近郊横山祝氏祖坟,但沧海桑田,坟已夷平。

书画双绝的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征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文征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中或书法“三大家”。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

文征明卒于1559年,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墓在吴县陆墓文陵村。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徐祯卿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土,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及第后与明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交游甚密,悔弃少作,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并称“前七子”。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之情。

徐祯卿后期信仰,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是谁?

传说中的“江南四大才子”是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和文徵明。按正史的叫法,是“吴中四才子”。进入1510年代,四大才子中最年轻的徐祯卿,最早离开人世。到了1520年代中后期,唐伯虎在悲苦中去,祝枝山在不服中离世。只剩下文徵明,开窍最晚的那个人,孤独地多活了三分之一个世纪。

文徽明与唐伯虎同年出生,从16岁结交朋友,友情保持了一辈子。不过两人性格迥异:唐伯虎豁达,才气逼人;文徽明老实本分,为人严肃。1498年,文徽明和唐伯虎一起到南京参加乡试。事实上,文徽明已经单独来考过一次,不过名落孙山。而这次唐伯虎次赴考就高中解元,文徽明还是没有考上。这次,文徽明的父亲宽慰儿子,说他将来的成就绝不是唐伯虎所能及的。

仅仅一年后,1499年,两个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春风得意的唐伯虎,进京参加会试,却被人与富家子弟买通考官,科场舞弊。试还没考完就进了。这件事最终没有证据,成了莫须有的指控,但被牵连其中的唐伯虎,后半生的命运已经被改写。1500年,唐伯虎出狱还乡,却被文人士大夫认为丢尽面子,恨不得开除原籍,唐伯虎的妻子也和他闹离婚,分家产。1514年,宁王朱宸濠派人到苏州广招人才,唐伯虎因此去了南昌,而文徵明发挥了“傻劲儿”,称病不去。结果唐伯虎发现宁王想,于是装疯卖傻,日日纵酒,最终被赶走。事后,人人都称赞文徵明有远见。

1524年,唐伯虎悲苦离世之时,文徵明的人生出现了转机,他在京任职,无法出席唐伯虎的葬礼。而徐祯卿科举最顺,26岁就中进士,但因为相貌丑陋而无法进入翰林院,郁闷不已。祝枝山的科举之路也很坎坷,考了5次才中举人,又考了7次仍与进士无缘。后来做了个知县,等人家要给他升官,他说自己不善于做官,辞职不干了。文徵明在任职期间受不了官场的明争暗斗,最终还乡。此时,四大才子只剩文徵明一人。归来后的文徵明全身心致力于诗文书画30余年。晚年名满天下,声望极高,是苏州乃至整个江南文坛的盟主。

文徵明的一生,没有唐伯虎的诗酒,大喜大悲;没有祝枝山的愤世嫉俗,恣意张扬;也没有徐祯卿的年少轻狂,诗才逼人。他不像江南四大才子中的其他人,全然没有天才属性,仅靠着自己的勤奋、专注、模仿,以及上天眷顾的长寿,虽然走得慢些,却取得了的成就。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分别是:文征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

“江南四大才子”实是“吴中四才子”的演变,是指明代都生活在江苏苏州,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人。

江南四大才子:

所谓的“古代四大才子”是指明代的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人。因他们在诗词、绘画、书法上各有千秋,且四人均生活在苏州地区,因而被后人合称为“四大才子”。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

明朝的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和徐祯卿。

唐伯虎,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分别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他们是生活在明代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也被称为无门四才子,有人说周文斌也是江南四才子。但是在史书中并没有相关的记载,是后人杜撰的。

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中四才子,是明代中叶生活在吴中地区的祝允明(祝枝山)、唐寅(唐伯虎)、文征明和徐祯卿四位才子的并称。文史界在提及此四人时大都将他们视为整体。

江南四大才子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徐祯卿的诗多佳作,诗论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另三位除作诗外,还擅于书法、绘画。

吴中四才子,即江南四大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一般认为是指唐寅(唐伯虎)、祝允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

明朝四大才子是:

1、唐伯虎。

唐寅,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2、祝枝山。

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与唐寅意气相投。

3、文征明。

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4、徐祯卿。

在文学流派上,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成为“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

明朝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的文化人,他们才思敏捷,才华横溢,诗词曲赋样样精通。其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以画或书法蜚声于世,独徐祯卿以诗歌名满士林。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和徐祯卿,他们生活在明代中期的苏州,是四个才华横溢的.

江南四大才子都有谁`?

概说 [编辑本段] 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一般认为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唐伯虎 [编辑本段]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曾祖父起,世代在苏州经商,父母在皋桥开设酒肆。唐寅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史籍。喜爱绘画,稍长即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名案首。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名解元。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案,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骡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士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唐寅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自号六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享年54岁。唐寅墓位于虎丘区,经整修,1986年10月22日对公众开放。 由于其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又治印“江南才子”章,仕女画登峰造极,故被后人误解,留传许多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其实他坎坷一生,凄苦。可谓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无以报国的典型。 明嘉靖二年(1523),54岁他健康状况更,这年秋天,应好友邀请去东山王家.但见苏东坡真迹一词中有二句: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正好触动唐寅心境,他一阵悲伤,告别回家后,从此卧,不久结束了他凄凉的一生。后葬在桃花坞北。嘉靖26年迁葬到横塘镇王家村。他逝世后由其亲友王宠、祝允明、文徵明等凑钱安排后事,祝允明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由王宠手书,刻在石碑上。后世有关唐寅的生平事迹大多是从这墓志铭中得到的。 祝枝山 [编辑本段]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祝枝山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由于生性佚荡,不满之风,遂借故辞官回苏,广交朋友,召客豪饮,烧酒解愁,以泄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祝允明虽无名画,但也能画画,唯很少动笔,传世之作更少。 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由于祝允明有不胜枚举的趣事轶闻,是极现成的创作素材,所以他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 祝枝山尚有《江海歼渠记》、《记》、《九朝野记》、《枝山前闻》、《浮物》、《老怪录》、《苏材小纂》、《怀星堂集》等书传世,并编有《兴宁县志》。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岁。祝枝山后葬于苏州近郊横山祝氏祖坟,但沧海桑田,坟已夷平。 文徵明 [编辑本段]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徵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徵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徵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粗笔有沈周温厚淳朴之风,又有细腻工整之趣;细笔取法于王蒙,取其苍润浑厚的构调,又有高雅的风采。长于用细笔创造出幽雅间静的意境,也能用潇洒、酣畅的笔墨表现宽阔的气势。画人物和水墨花卉,技法熟练,风格秀丽。画水仙多用冰白知法,花叶离披,备天然之妙。他的绘画作有《雨余春树图》、《影翠轩图》《洞庭西山图》、《绿荫清话图》、《绿荫草堂图》、《松壑飞泉图》、《石湖诗图》、《失竹》、《江南春图》、《古木寒泉图》、《塞村钟馗图》、《松声一榻图》、《好雨听泉图》、《兰竹》、《梨花白燕图》、《水亭诗思图》、《仿王蒙山水》等。其著作有《莆田集》。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文徵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中或书法“三大家”。文徵明的小楷主要来源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晚年八十岁以后的小楷,尤其见功夫。行书主要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智永,运笔遒劲流畅,晚年大字学黄庭坚,风格变得苍劲秀逸。他的传世墨迹很多,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早期的《南窗记》,中期的《诗稿五种》,晚期的《西苑诗》。他的所有的作品,都笔笔工整,即使是快到九十岁时,也是如此,这在我国书法家中是极为少见的。 文徵明卒于1559年,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墓在吴县陆墓文陵村。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祯卿 [编辑本段]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士,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及第后与明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交游甚密,悔弃少作,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并称“前七子”。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之情。 徐祯卿后期信仰,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

唐伯虎 [编辑本段]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曾祖父起,世代在苏州经商,父母在皋桥开设酒肆。唐寅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史籍。喜爱绘画,稍长即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名案首。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名解元。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案,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骡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士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唐寅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自号六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享年54岁。唐寅墓位于虎丘区,经整修,1986年10月22日对公众开放。 由于其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又治印“江南才子”章,仕女画登峰造极,故被后人误解,留传许多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其实他坎坷一生,凄苦。可谓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无以报国的典型。 明嘉靖二年(1523),54岁他健康状况更,这年秋天,应好友邀请去东山王家.但见苏东坡真迹一词中有二句: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正好触动唐寅心境,他一阵悲伤,告别回家后,从此卧,不久结束了他凄凉的一生。后葬在桃花坞北。嘉靖26年迁葬到横塘镇王家村。他逝世后由其亲友王宠、祝允明、文徵明等凑钱安排后事,祝允明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由王宠手书,刻在石碑上。后世有关唐寅的生平事迹大多是从这墓志铭中得到的。 祝枝山 [编辑本段]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祝枝山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由于生性佚荡,不满之风,遂借故辞官回苏,广交朋友,召客豪饮,烧酒解愁,以泄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祝允明虽无名画,但也能画画,唯很少动笔,传世之作更少。 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由于祝允明有不胜枚举的趣事轶闻,是极现成的创作素材,所以他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 祝枝山尚有《江海歼渠记》、《记》、《九朝野记》、《枝山前闻》、《浮物》、《老怪录》、《苏材小纂》、《怀星堂集》等书传世,并编有《兴宁县志》。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岁。祝枝山后葬于苏州近郊横山祝氏祖坟,但沧海桑田,坟已夷平。 文徵明 [编辑本段]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徵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徵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徵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粗笔有沈周温厚淳朴之风,又有细腻工整之趣;细笔取法于王蒙,取其苍润浑厚的构调,又有高雅的风采。长于用细笔创造出幽雅间静的意境,也能用潇洒、酣畅的笔墨表现宽阔的气势。画人物和水墨花卉,技法熟练,风格秀丽。画水仙多用冰白知法,花叶离披,备天然之妙。他的绘画作有《雨余春树图》、《影翠轩图》《洞庭西山图》、《绿荫清话图》、《绿荫草堂图》、《松壑飞泉图》、《石湖诗图》、《失竹》、《江南春图》、《古木寒泉图》、《塞村钟馗图》、《松声一榻图》、《好雨听泉图》、《兰竹》、《梨花白燕图》、《水亭诗思图》、《仿王蒙山水》等。其著作有《莆田集》。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文徵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中或书法“三大家”。文徵明的小楷主要来源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晚年八十岁以后的小楷,尤其见功夫。行书主要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智永,运笔遒劲流畅,晚年大字学黄庭坚,风格变得苍劲秀逸。他的传世墨迹很多,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早期的《南窗记》,中期的《诗稿五种》,晚期的《西苑诗》。他的所有的作品,都笔笔工整,即使是快到九十岁时,也是如此,这在我国书法家中是极为少见的。 文徵明卒于1559年,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墓在吴县陆墓文陵村。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祯卿 [编辑本段]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士,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及第后与明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交游甚密,悔弃少作,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并称“前七子”。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之情。 徐祯卿后期信仰,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 今有新四大才子 即 纯情少男陈冠西 文人脊梁韩炒炒 作家郭抄抄 舍身取义范跑跑

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一般认为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江南四大才子分别是哪四位?

四大才子:

1、唐寅(1470—1523),祖籍晋昌,即建国后的山西晋城一带,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bai中,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四字。北宋时唐氏家族南迁,开始来到南京、苏州经商。唐寅就出生在苏州府吴县吴趋里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

2、祝枝山(1460——1526),字希哲,因生而左手六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世亦称“祝枝山”、“祝京兆”。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祝允明自幼就显现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

3、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

4、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