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号飞船是如何返回地面的?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太空三人组盼回来了,想必很多人都会好奇这次神舟十二号飞船是怎么返回地面的,那么下面是小编对神舟十二号返回地面过程的整理。

神舟十二号传回的视频(神舟十二号视屏)神舟十二号传回的视频(神舟十二号视屏)


神舟十二号传回的视频(神舟十二号视屏)


9月16日上午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

与天和核心舱分离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了绕飞及径向交会试验,成功验证了径向交会技术,为后续载人飞行任务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这次交会试验,目的就是为了在神舟十二号返回地球前,验证“径向交会”的关键技术,因为未来将要发射的神舟十三号飞船就将与核心舱径向对接口实现交会对接。这个过程耗时四个半小时。

随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按再入返回,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启程回到祖国怀抱。神舟十二号大约还需要围绕地球飞十几圈,以降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轨道。所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约需要20~30个小时。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与天和核心舱分离后返回地面,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制动飞行阶段、自由滑行阶段、再入大气层阶段、着陆阶段。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自动飞行阶段。

当飞船在运行一圈时,地面测控指挥中心向飞船发送返回指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调整飞行姿态,按程序发动机点火制动,进行离轨作任务,进入飞船返回轨道。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自由滑行阶段。

这时飞船是保持无动力的飞行状态,当飞船飞行高度降至约140公里时,飞船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推进舱外大气层时烧毁,飞船返回舱继续飞行下降。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再入大气层阶段。

此时,返回舱高度约100公里,飞船表面和周围空气摩擦产生高温,屏蔽电磁波,使飞船在约四分钟的时间与地面失去联系,即通常所说的“黑障”现象。返回舱距离地球约40公里时,“黑障”消失,返回舱恢复与地面通信联系,继续下降高度。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阶段。

当返回舱降至约10公里时,即进入着陆阶段。着陆系统开始工作,连续完成伞、减速伞、主伞的动作,飞船开始伞降。在离地面约1米时,4台反推火箭发动机点火,使飞船返回舱以1米-2米/秒的速度实现软着陆。 此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首次将在东风着陆场降落。

而且此次还有航天科工系列高质量航天产品护航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平安“回家”。

热控“管家”,保障再入温度调节

返回舱再入大气层时要经历环境温度的剧烈变化,需要专用的热控系统来为内部设备控温。航天科工河南航天695厂为飞船热控分系统提供的温控阀、自锁阀、自控阀、过滤器、加排服务阀、快速断接器等多种类产品,负责控制热控分系统介质流量、通断,维持系统介质清洁,保障整个系统可以按照要求准确调节温度,确保在剧烈温下舱内的各部件、仪器设备处于合适的温度,堪称是为热控系统做保障的关键“管家”。

雷达“接力”,助力铺就回家坦途

此次任务中,航天科工二院23所无源定位雷达系统承担了返回跟踪测量任务,一系列返回数据的获得,对顺利返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雷达承担返回器跟踪测量任务的“一棒”。它在航天器降落伞开伞之后发挥作用,不受天气影响,可将着陆时的探测精度从“公里级”提升到“百米级”,大大提升搜救效率。

智慧“刹车”,带来舒适着陆体验

在返回的阶段,航天科工三院35所研制的“刹车指令员”——γ高度计,位于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底部,γ射线的探测体制赋予它穿透地表植被的能力,可测量返回舱底部距离地表的高度。当返回舱距离地面一定高度时,它给出预指令信号,舱内指示灯亮起,航天员将做好着陆准备;之后,根据实时速度在合适高度发出点火指令,控制反推发动机点火“刹车”,限度发挥反推发动机的缓冲性能,让航天员安全着陆。

有了它们还有宇航员的坚持以及背后的科研人员的帮助,神舟十二号精准落地,欢迎回家!

神舟十二号返回地球要面临哪些挑战?要经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就在今天,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就要回家了,至此,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昨天神舟十二号和空间站的组合体完成了绕飞以及径向交会的试验,然后启程回归祖国的怀抱。那么航天员从空间站撤离究竟要经过哪些流程呢?

首先从飞船与核心舱分离到终返回地面,航天员要经历20多个小时的时间。神州十二号返回时,首先要进行离轨,其实也就是调转反向,调转方向完毕后,轨道舱和返回舱将进行分离,接着进行二次姿态调整,返回舱与推进舱再转九十度,之后开始点火,降低飞船速度,进入返回轨道。

然后第二道关是再入关,再入大气层这一关是返回路上危险也是严酷的一关。,返回舱与推进舱就以无动力状态自由减速飞行,当快进入大气层时,推进舱分离,飞船的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之前要抛掉推进舱,因为推进舱后面的发动机是不能进行隔热的。脱离了推进舱的返回舱借力调整姿态,然后大概在100公里左右就开始进入大气层。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是返回过程中环境为恶劣的阶段。空气密度越来越大,返回舱与空气剧烈摩擦,使其底部温度高达上千度,周围被火焰所包围。

经过大气层的过程也是对飞船减速的一个主要的过程。能够将飞船的速度从七点九公里每秒降到大约200米每秒。用大气层来进行减速。这是非常危险的,除了高温以外,进入大气层后返回舱将进入至暗时刻,会有将近几分钟与地面失去联系,这是航天员身体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眩晕恶心,难以呼吸。此时对航天员就是考验。

,就是万众期待的着陆阶段。离地面10公里时,返回舱将打开降落伞并抛掉防热大底,速度将下降至每秒3.5米左右。地面各级相应部门全部做好准备,包括搜救队,医疗队,辅助队等等,神舟十二号有5架专用直升机为航天员保驾护航,在距地面一米左右时启动反推发动机,终使返回舱实现安全着陆。顺利返回地球后,航天员身体恢复期至少需要3个月。可以看出我们的航天员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敢于奉献,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向他们致敬!

神舟十二号返航,如皋人陈实率队接航天员回家

交汇点讯 9月17日,时近中秋,胡杨林开始泛黄,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迎来一年美的季节。位于这里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被作为主着陆场首次启用。神舟十二号飞船搭载的3名航天员经过90天的太空遨游后在这里安全着陆,回到祖亲的怀抱。

13时20分左右,返回舱在距离地面10公里的高空打开降落伞,徐徐下降。由如皋人陈实率领的空中搜救分队在时间就发现了返回舱,搜救直升机在周围盘旋,护送返回舱降落,实现了“舱落直升机到”。

13时34分,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吊挂着灰褐色的返回舱,在空中划出一道斜线,伴随着溅起的一股尘土,平安降落在戈壁上。

虽然这已经是陈实本人第八次参加神舟飞船空中搜救任务,但他还是难掩激动之情:“每次参加任务的心情都不一样,一次比一次自豪,一次比一次更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茫茫戈壁,漫漫黄沙。当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的们严阵以待,为迎接航天英雄归来做好准备。在这其中,陈实率领的81军某陆航旅担负此次空中搜救任务,5架直升机分工协作开展搜索救援。这5架飞机分别为1架指挥机、1架通信机、1架医监机,还有2架医疗救护机。飞船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后,直升机搭载搜救队员、医监医生等人员从临时起降点升空待命。

我国一般采用“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的模式,这样可以实现“快速定位、快速到达、安全出舱”。在此之前,这个团队已经执行过十次神舟飞船的搜索回收任务。虽说机组经验丰富,但返回舱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复杂的气象和地形地貌还是给机组的飞行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陈实介绍,东风着陆场的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比飞船之前着陆的四子王旗难度更大。主要表现是风大,阵风能达到8~10米/秒,这对飞机的着陆有一定的影响。戈壁滩容易吹起的就是石子和灰,容易损伤发动机,也容易让飞行员的视线有障碍。为此,陈实和他的团队在接到任务后,做好了思想准备、技术准备和装备准备,在前期刻苦训练、反复演练,并且把飞行状态调整到水平。

弱水河畔,陈实和他的团队再次完成了神舟飞船回收搜救任务。而远在2000公里外的龙游河边,陈实的老父亲陈大庆正守着电视机看着两年未见的儿子,“不埋怨他没回家,知道他忙。三次飞越广场,八次参加神舟飞船搜救任务,他做的事都很有意义,儿子好样的!”

神舟十二号成功返回!仿真计算如何助力航天航空工程?

时间2021年9月17日13时34分,搭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顺利着陆。神舟十二号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长度约9米,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三舱结构。

在飞行器高速飞行中,高温气流以及气体的分布情况对航天器的成功试验十分重要。当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 也是整个返回过程中环境为恶劣的阶段 ,其进入方式就像振荡器一样对静态和动态的气动力及力矩作出反应。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返回舱广泛应用于星际探测任务中,在着陆阶段经常出现不稳定的动态特性。

设计过程中,研发团队利用超级计算机对飞行器的状态进行了大规模并行模拟,把飞行器表面分成几千万个离散型的网格点,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求解方程,得出每个网格点的温度、速度、摩擦力等各种参数,并模拟出连续型的曲线,进而为飞行器设计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每秒千万亿次计算力的支撑,助力航天航空仿真计算

航空航天领域对计算资源的稳定性、安全性要求较高,需专业的管理工具及手段提高运维效率、计算效率。北鲲云一站式云超算平台是北鲲云基于云原生技术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峰值算力突破140 PFlops,还拥有全面的HPC管理与运营能力,HPC通过管理后台可配置、集群实时状况,能够灵活分配资源、设置收费模式及查看报表。

在数据安全方面,北鲲云超算服务通过在网络层面创建的VPC网络(虚拟私有云) ,将用户使用的所有资源(包括计算、存储及传输)完全及隔离,并采取了多种安全措施,如防火墙、安全组、密钥对等、数据传输落地全链路加密,具备极高的安全性。

北鲲云将不断扩宽应用领域,深入更多模拟与仿真等高算力场景,为更多客户提供具有创新性的高性能计算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