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裂缝规范允许范围

裂缝宽度在现行设计规范允许范围(0.3mm)内属一般缺陷,不影响现浇板的承载能力。但裂缝对结构的耐久性有不利影响。

混凝土裂缝超过多少mm需处理_混凝土裂缝超过多少mm需处理掉混凝土裂缝超过多少mm需处理_混凝土裂缝超过多少mm需处理掉


混凝土裂缝超过多少mm需处理_混凝土裂缝超过多少mm需处理掉


混凝土地面的分隔缝也是分为两种的,分别为胀缝、缩缝,可以说两个不同概念。如果是胀缝,那么在施工时就要符合相应的标准才行,那么缝隙的宽度应该是在控制在2cm左右。而缩缝这种要跟板面处于一种垂直的状态,宽度应该是设计在0.4至0.6cm以内。

混凝土地面分隔缝时要是碰到了结构物体的衔接处、或者是路上交叉区域时,又或者是在填挖土的变化处,那么就要设置成胀缝的。在胀缝处也是要留好填缝的空隙,还需要提前留好,这时提缝板也是要顺直的,而且还要跟胀缝板垂直。

一、混凝土开裂的原因有哪些

1、有可能是施工不当引起的裂缝。比如说在施工的时候,有的工人为了节省时间,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得混凝土的强度达不到要求,或者加入了大量的石灰,也会导致混凝土硬化,达不到要求,就会出现不规则的裂缝。

2、有可能混凝土搅拌的时间过长,而在搅拌的时候水分蒸发过度,也会使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要求,出现了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3、有可能是脱模的时间过早,比如说混凝土还没有成型,但是提早脱模,混凝土的强度就达不到要求,使得它的负荷过高产生了裂缝。一般情况下,会产生收缩裂缝。

4、施工结束了之后养护方法不正确,没有按照严格的要求对混凝土浇水养护,就不能够保证混凝土的粘性,使得表面水分挥发过快,在表面就会出现大小不一的裂缝,也叫温裂缝。混凝土地面的分隔缝也是分为两种的,分别为胀缝、缩缝,可以说两个不同概念。如果是胀缝,那么在施工时就要符合相应的标准才行,那么缝隙的宽度应该是在控制在2cm左右。而缩缝这种要跟板面处于一种垂直的状态,宽度应该是设计在0.4至0.6cm以内。

裂缝一般应该要满足规范规定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允许的裂缝宽度不应超过0.3mm,则可以说是质量过关是合格品,有特殊要求时,不宜超过0.2mm。而如果超过该规定则说明是不合格房屋,房屋裂缝鉴定标准不达标。

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允许出现裂缝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其裂缝控制等级为。裂缝控制根据构件的不同使用环境选择,其中一类环境允许值为0.3mm,其他类别为0.2mm

混凝土地面分隔缝时要是碰到了结构物体的衔接处、或者是路上交叉区域时,又或者是在填挖土的变化处,那么就要设置成胀缝的。在胀缝处也是要留好填缝的空隙,还需要提前留好,这时提缝板也是要顺直的,而且还要跟胀缝板垂直。

混凝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其微观裂缝是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决定的,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如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为0.1mm。近年来,许多已根据大量试验与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其放宽到0.2mm。当结构所处的环境正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无侵蚀介质,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0.4mm;在湿气及土中为0.3mm;在海水及干湿交替中为0.15mm。沿钢筋的顺筋裂缝有害程度高,必须处理。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应用范围逐渐推广到更多的结构领域,如大跨超长、超厚及超静定框架结构,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提高至C50。在采用泵送条件下,其收缩与水化热大大增加,约束应力裂缝很难避免,张拉前开裂,张拉后又不闭合,裂缝控制的难度更加困难。预应力结构裂缝允许宽度是严格的,预应力筋腐蚀属“应力腐蚀”并有可能脆性断裂,预兆性较小,裂缝扩展速度快。裂缝深度h与结构厚度H的关系如下:h≤0.1H表面裂缝;0.1H<h<0.5H浅层裂缝;0.5H≤h<1.0H纵深裂缝;h=H贯穿裂缝。应当尽量避免贯穿性及纵深裂缝,如出现该种裂缝应采取化学灌浆处理来保证强度,即贯缝抗拉强度必须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早期裂缝一般出现在一个月之内,中期裂缝约在6个月之内,其后1~2年或更长时间属于后期裂缝。

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

在修补裂缝前应全面考虑与之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仔细研究产生裂缝的原因,裂缝是否已经稳定,若仍处于发展过程,要估计该裂缝发展的终状态。在日本混凝土协会“混凝土裂缝的调查和修补指南”中,对调查的原则、普查、详查方法均作了详细规定,主要有:

裂缝的现状调查(裂缝类型和宽度);有无病害(漏水、钢筋锈蚀);产生裂缝的经过(发生时间和过程);设计书的检查;施工记录的检查;根据混凝土钻芯检查构件的强度、厚度;荷载调查;中性化试验;钢筋调查(钢筋位置、细筋数量及有无锈蚀);地基调查;混凝土分析;荷载试验;振动试验。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

1.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

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2.填充法

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0.3mm=,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

3.灌浆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

4.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

法律依据: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第8.1.1条

裂缝宽度在现行设计规范允许范围(0.3mm)内属一般缺陷,不影响现浇板的承载能力。

混凝土裂纹不能超过多少?

裂缝一般应该要满足规范规定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允许的裂缝宽度不应超过0.3mm,则可以说是质量过关是合格品,有特殊要求时,不宜超过0.2mm。而如果超过该规定则说明是不合格房屋,房屋裂缝鉴定标准不达标。

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允许出现裂缝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其裂缝控制等级为。裂缝控制根据构件的不同使用环境选择,其中一类环境允许值为0.3mm,其他类别为0.2mm。

混凝土楼板裂缝的允许值是多少

混凝土楼板裂缝的允许值是多少?混凝土裂缝的允许值不会超出他的使用能力范围,如果超出了会有一定的危险。

结构构件的裂缝允宽度的限值是,应根据结构类型,环境类别裂缝控制等级确定裂缝允宽度的限值。具体可参见下图:

参考资料:《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版)

房屋建筑工程中现浇砼梁的裂缝多不能超过多少,参见那些验收规范!

1、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不同的构件、不同的使用环境允许出现的裂缝也是有别的。允许出现裂缝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其裂缝控制等级为。裂缝控制根据构件的不同使用环境选择,其中一类环境允许值为0.3mm,其他类别为0.2mm。具体可参见下图:

2、裂缝控制措施的分类:

1)设计方面的措施:优化配合比,减少水泥用量,掺加减水剂和外掺料(如:粉煤灰),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改善约柬条件

2)材料、配合比方面的措施:降低水化热,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升,减少总降温;

3)施工方面的措施:延缓混凝土降温速率,降低浇筑温度;

4)养护方面的措施:提高混凝土的表面温度,降低混凝土的内外温。

一般不超过2mm,不能超过3mm,混凝土质量验收统一规范里面有!

这是一份表格,你的梁的所在环境和建筑物的重要性按表格内的条件去套用。

混凝土结构裂缝怎么处理

混凝土结构裂缝有的大、深、长,有的只是细微的小浅表裂纹。需视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1、通常,对0.2mm宽或深以下的裂纹都可以暂不处理,以观察为主。

2、对裂缝长度30cm以上,深度3cm以上的,宽0.2以上都需要有一些重视,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发展的可能性。一般需处理时是应用高强度等级的砂浆补或者是强粘剂聚补实填。

3、如果裂缝有发展并明显有开裂迹象,应对裂缝进行凿除不合格位置的砼,凿深及长度应确认没有继续开裂的隐患,剔除完强度不合格砼为宜。然后用高一等级的细石砼重新在开凿位置补强,必要时设置钢筋或钢丝网。有条件时应现场咨询设计单位人员的意见。

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危害及处理措施如下:

一、裂缝成因:

1、温度引起的裂缝

当外部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混凝土将发生变形,若变形遭到约束,则在结构内将产生应力,因此产生的裂缝。如当混凝土内部温度很大,当混凝土因降温的收缩变形受到岩石地基或老混凝土垫层的约束时,将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约束裂缝。骤然降温,水化热,蒸汽养护或冬季施工时施工措施不当,混凝土骤冷骤热,内外温度不均,易出现裂缝。

2、荷载引起的裂缝

设计计算阶段,结构计算时不计算或部分漏算;计算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设与实际受力不符;荷载少算或漏算;使用阶段,超出设计载荷的重型车辆经过;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结构安全系数不够。结构设计时不考虑施工的可能性;设计断面不足;钢筋设置偏少或布置错误;结构刚度不足;构造处理不当;施工机具、材料堆放不合理;预制结构翻身、起吊、运输、安装不当,造成结构受力不合理;不按设计图纸施工,擅自更改结构施工顺序,改变结构受力模式,不对结构做机器振动下的疲劳强度验算等都是引起裂缝的原因。

3、收缩裂缝

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因收缩所引起的裂缝是常见的。在混凝土收缩种类中,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干缩)是发生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混凝土结硬以后,随着表层水分逐步蒸发,湿度逐步降低,混凝土体积减小的现象。由于混凝土表层的水分损失快,内部损失慢,因此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

4、沉降裂缝

由于基础竖向不均匀沉降或水平方向位移,地质勘察精度不够、试验资料不准。在没有充分掌握地质情况就设计、施工,这是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比如丘陵区或山岭区桥梁,勘察时钻孔间距太远,而地基岩面起伏又大,勘察报告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地质情况。

5、施工质量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结构浇筑、构件制作、拆模、运输、堆放、拼装及吊装过程中,若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容易产生纵向的、横向的、斜向的、竖向的、水平的、表面的、深层的和贯穿的各种裂缝。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不均匀,出现蜂窝麻面、空洞,导致钢筋锈蚀或其它荷载裂缝的起源点。混凝土浇筑过快,混凝土流动性较低,在硬化前因混凝土沉实不足,硬化后沉实过大,容易在浇筑数小时后发生裂缝,既塑性收缩裂缝。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使水分蒸发过多,引起混凝土塌落度过低,使得在混凝土体积上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根据裂缝的宽度、深度及分布特点,对裂缝宽度在0.15mm以下且裂缝深度较浅的细小裂缝,采用涂刷封缝胶的方式进行表面封闭。对宽度大于0.15mm的裂缝,采用高压灌浆的方法进行处理,即将灌缝胶,通过钻孔埋设注浆嘴,用压力将其注入结构裂缝中,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再于混凝土表面粘贴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补强加固。

二、裂缝类型及修复:

通常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按其形成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1、静止裂缝

形态、尺寸及数量均已稳定不再发展的裂缝。修复时,仅需依裂缝粗细选择修复材料和方法。

2、活动裂缝

宽度在现有环境和工作条件下始终不能保持稳定,易随着结构构件的受力、变形亦或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时张时闭的裂缝。修复时,应先消除其成因,并观察一段时间,确定已稳定后,再依静止裂缝的方法处理。

3、尚在发展的裂缝

长度、宽度或数量尚在发展,但经历一段时间后将会终止的裂缝。对此类裂缝应待其停止发展后,再进行修复。

混凝土裂缝深度有没有规范规定范围?怎么处理?

混凝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其微观裂缝是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决定的,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

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如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为0.1mm。近年来,许多已根据大量试验与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其放宽到0.2mm。当结构所处的环境正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无侵蚀介质,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0.4mm;在湿气及土中为0.3mm;在海水及干湿交替中为0.15mm。沿钢筋的顺筋裂缝有害程度高,必须处理。

处理方法

1).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

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2).填充法

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

3).灌浆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

4).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

混凝土裂缝是不容许出现的。因为这会影响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怎么处理。那样看你的具体要求和现场情况。我们有30多年防水堵漏补强施工经验。成功处理过几千家类似的问题。专业处理各种渗漏疑难杂症。免费交流渗漏治理经验。

当裂缝宽度不大于0.2mm 时,可采用表面密封法;

当裂缝宽度大于0.3mm时,可采用嵌缝密闭法;当裂缝较深时,则应采取灌浆修补的方法。

看下通病管理,那上面有,混凝土裂缝脱节问题。没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