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罄竹难书成语什么意思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罄竹难书的反义词(罄竹难书的反义词成语)罄竹难书的反义词(罄竹难书的反义词成语)


罄竹难书的反义词(罄竹难书的反义词成语)


罄竹难书释义: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罄竹难书读音:qìng zhú nán shū。

罄竹难书出处:后晋·赵莹《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罄竹难书出处释义: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尽炀帝的罪恶。

罄竹难书近义词

十恶不赦读音:shí è bù shè

十恶不赦释义:指十种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即:谋反、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指罪恶极大,不可饶恕。

十恶不赦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这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

十恶不赦出处释义:公公的罪名,在十种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之中。

罄竹难书

【拼音】

qìng zhú nán shū 123

【含义】

罄:尽,完;竹:竹简,即古人用以写字的东西;书:写。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罪行多,难以尽述。

【解析】

“罄竹难书”和“擢发难数”都形容罪恶极多。“罄竹难书”强调罪恶写不完;“擢发难数”强调罪恶数不尽。

【用法】

用于贬义。

【示例】

谷斯范《新桃花扇》九回:“照得逆闯李自成,戕主贼民,窥窃神器,滔天罪恶,罄竹难书。”

【出处】

① 《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

② 《明史·邹维琏传》:“(魏)忠贤大奸大恶,罄竹难书。”

③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五四回:“眯了眼的抛米撒面,作的那孽,罄竹难书。”

【近义词】

① 擢发难数

② 罪恶如山

【反义词】

① 丰功伟绩

【故事】

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

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因为一方面担心突厥坏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马,所以听从别人的建议,向突厥的始毕可汗谈和,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

李渊为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习,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

此时,李密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的檄文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句成语的由来。

自从这一篇檄文一出,海内轰动,人人传阅,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却以为洛阳尚未拿下,还不必急在一时。

因为李密的声势浩大,所以李渊想要来拉拢他,遣使通书。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当面缔结盟约,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平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好来坐收渔利。”

于是,李渊就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年逾知命 知命为五十岁 ,没有这个野心了。愿意跟着大弟你,攀鳞附翼。”

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罄竹难书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罄竹难书释义: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罄竹难书读音:qìng zhú nán shū。

罄竹难书出处:后晋·赵莹《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罄竹难书出处释义: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尽炀帝的罪恶。

罄竹难书近义词

十恶不赦读音:shí è bù shè

十恶不赦释义:指十种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即:谋反、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指罪恶极大,不可饶恕。

十恶不赦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这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

十恶不赦出处释义:公公的罪名,在十种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之中。

罄竹难书什么意思?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罄竹难书释义: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罄竹难书读音:qìng zhú nán shū。

罄竹难书出处:后晋·赵莹《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罄竹难书出处释义: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尽炀帝的罪恶。

罄竹难书近义词

十恶不赦读音:shí è bù shè

十恶不赦释义:指十种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即:谋反、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指罪恶极大,不可饶恕。

十恶不赦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这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

十恶不赦出处释义:公公的罪名,在十种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之中。

罄竹难书

【拼音】

qìng zhú nán shū 123

【含义】

罄:尽,完;竹:竹简,即古人用以写字的东西;书:写。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罪行多,难以尽述。

【解析】

“罄竹难书”和“擢发难数”都形容罪恶极多。“罄竹难书”强调罪恶写不完;“擢发难数”强调罪恶数不尽。

【用法】

用于贬义。

【示例】

谷斯范《新桃花扇》九回:“照得逆闯李自成,戕主贼民,窥窃神器,滔天罪恶,罄竹难书。”

【出处】

① 《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

② 《明史·邹维琏传》:“(魏)忠贤大奸大恶,罄竹难书。”

③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五四回:“眯了眼的抛米撒面,作的那孽,罄竹难书。”

【近义词】

① 擢发难数

② 罪恶如山

【反义词】

① 丰功伟绩

【故事】

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

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因为一方面担心突厥坏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马,所以听从别人的建议,向突厥的始毕可汗谈和,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

李渊为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习,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

此时,李密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的檄文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句成语的由来。

自从这一篇檄文一出,海内轰动,人人传阅,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却以为洛阳尚未拿下,还不必急在一时。

因为李密的声势浩大,所以李渊想要来拉拢他,遣使通书。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当面缔结盟约,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平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好来坐收渔利。”

于是,李渊就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年逾知命 知命为五十岁 ,没有这个野心了。愿意跟着大弟你,攀鳞附翼。”

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出自《吕氏春秋·季夏纪》:“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

罄竹难书:罄:尽。竹:古代写字的竹简。书:写。指用尽竹子也难写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反义词:丰功伟绩,寥寥可数,不可胜数,不胜枚举,举不胜举

出处:《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罄竹难书一语,最初形容“乱象极多”,后多指“罪恶极多”。虽然亦有正面用法,指“善行”或“功绩极多”,但一般引用此语时,多只用以“形容罪状之多”。在未说明的状况下使用正面用法,可能会造成误会。也可作“磬竹难书”。

[img]

罄竹难书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罄竹难书释义: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罄竹难书读音:qìng zhú nán shū。

罄竹难书出处:后晋·赵莹《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罄竹难书出处释义: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尽炀帝的罪恶。

罄竹难书近义词

十恶不赦读音:shí è bù shè

十恶不赦释义:指十种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即:谋反、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指罪恶极大,不可饶恕。

十恶不赦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这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

十恶不赦出处释义:公公的罪名,在十种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之中。

罄竹难书

【拼音】

qìng zhú nán shū 123

【含义】

罄:尽,完;竹:竹简,即古人用以写字的东西;书:写。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罪行多,难以尽述。

【解析】

“罄竹难书”和“擢发难数”都形容罪恶极多。“罄竹难书”强调罪恶写不完;“擢发难数”强调罪恶数不尽。

【用法】

用于贬义。

【示例】

谷斯范《新桃花扇》九回:“照得逆闯李自成,戕主贼民,窥窃神器,滔天罪恶,罄竹难书。”

【出处】

① 《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

② 《明史·邹维琏传》:“(魏)忠贤大奸大恶,罄竹难书。”

③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五四回:“眯了眼的抛米撒面,作的那孽,罄竹难书。”

【近义词】

① 擢发难数

② 罪恶如山

【反义词】

① 丰功伟绩

【故事】

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

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因为一方面担心突厥坏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马,所以听从别人的建议,向突厥的始毕可汗谈和,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

李渊为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习,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

此时,李密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的檄文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句成语的由来。

自从这一篇檄文一出,海内轰动,人人传阅,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却以为洛阳尚未拿下,还不必急在一时。

因为李密的声势浩大,所以李渊想要来拉拢他,遣使通书。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当面缔结盟约,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平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好来坐收渔利。”

于是,李渊就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年逾知命 知命为五十岁 ,没有这个野心了。愿意跟着大弟你,攀鳞附翼。”

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出自《吕氏春秋·季夏纪》:“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

罄竹难书:罄:尽。竹:古代写字的竹简。书:写。指用尽竹子也难写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反义词:丰功伟绩,寥寥可数,不可胜数,不胜枚举,举不胜举

出处:《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罄竹难书一语,最初形容“乱象极多”,后多指“罪恶极多”。虽然亦有正面用法,指“善行”或“功绩极多”,但一般引用此语时,多只用以“形容罪状之多”。在未说明的状况下使用正面用法,可能会造成误会。也可作“磬竹难书”。

就是形容一个人,罪大恶极,竹简都写不完他的罪。

以下是百度的结果,参考吧~

【字词解释】

1.罄竹:用尽所有竹简。竹:指竹简。

2.书:写。后续中的成语出处的内容难以缩略为该成语,与其它成语的形成过程不相同。

【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十恶不赦、罪大恶极、擢发难数

【反义词】宅心仁厚、丰功伟绩、举不胜举、不可胜数

【成语解释】: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罄竹难书 是什么意思 高手点解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罄竹难书释义: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罄竹难书读音:qìng zhú nán shū。

罄竹难书出处:后晋·赵莹《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罄竹难书出处释义: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尽炀帝的罪恶。

罄竹难书近义词

十恶不赦读音:shí è bù shè

十恶不赦释义:指十种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即:谋反、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指罪恶极大,不可饶恕。

十恶不赦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这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

十恶不赦出处释义:公公的罪名,在十种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之中。

罄竹难书

【拼音】

qìng zhú nán shū 123

【含义】

罄:尽,完;竹:竹简,即古人用以写字的东西;书:写。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罪行多,难以尽述。

【解析】

“罄竹难书”和“擢发难数”都形容罪恶极多。“罄竹难书”强调罪恶写不完;“擢发难数”强调罪恶数不尽。

【用法】

用于贬义。

【示例】

谷斯范《新桃花扇》九回:“照得逆闯李自成,戕主贼民,窥窃神器,滔天罪恶,罄竹难书。”

【出处】

① 《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

② 《明史·邹维琏传》:“(魏)忠贤大奸大恶,罄竹难书。”

③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五四回:“眯了眼的抛米撒面,作的那孽,罄竹难书。”

【近义词】

① 擢发难数

② 罪恶如山

【反义词】

① 丰功伟绩

【故事】

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

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因为一方面担心突厥坏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马,所以听从别人的建议,向突厥的始毕可汗谈和,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

李渊为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习,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

此时,李密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的檄文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句成语的由来。

自从这一篇檄文一出,海内轰动,人人传阅,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却以为洛阳尚未拿下,还不必急在一时。

因为李密的声势浩大,所以李渊想要来拉拢他,遣使通书。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当面缔结盟约,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平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好来坐收渔利。”

于是,李渊就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年逾知命 知命为五十岁 ,没有这个野心了。愿意跟着大弟你,攀鳞附翼。”

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