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原来的典故是什么故事?

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格 釜底抽薪是啥釜底抽薪格 釜底抽薪是啥


釜底抽薪格 釜底抽薪是啥


出自: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典故:

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大将军侯景举兵反叛,遭到朝廷的攻打。侯景于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萧衍,请萧衍前来增援,结果又被慕容绍宗指挥的东魏打败。

侯景只得带着剩下的几百人投降梁朝。东魏的魏收为这事写了篇奏章,他指出对侯景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必须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然而梁武帝没有接受这一劝告。后来侯景果然又叛变了梁朝。

扩展资料:

釜底抽薪近义词:

斩草除根

斩草除根是一个成语,拼音是zhǎn cǎo chú gēn,意思是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出自: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为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意思是:治理国和家的人,见到恶,就要像农夫急于除杂草一样,锄掉它聚积起来肥田,挖掉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长,那么善的事物就能发展了。

示例:我们要清理蚊蝇滋生的场所,做到斩草除根。

釜底抽薪近义词:

火上浇油

火上浇油,汉语成语,拼音:huǒ shàng jiāo yóu,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

出自: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我见了他扑邓邓火上浇油。

示例:爸爸在气头上,小文又火上浇油地说了许多难听的话。

釜底抽薪其他典故: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野心勃勃,他串通楚汉等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兵叛乱。他们首先攻打忠于汉朝的梁国。汉景帝派周亚夫率三十万大军平叛。

这时,梁国派人向朝廷求援,说刘濞大军攻打梁国,我们已损失数万人马,已经抵挡不住了,请朝廷急速发兵救援。汉景帝命令周亚夫发兵去梁国解危。

周亚夫说,刘濞率领的吴楚大军,素来强悍,如今士气正旺。我与他们正面交锋,一下恐怕难以取胜。汉景帝问周亚夫准备用什么计谋击退敌军。

周亚夫说,他们出兵征讨,粮草供应特别困难,我们如能断其粮道,敌军定会不战自退。荥阳是扼守东西二路的要冲,必须抢先控制。

周亚夫派重兵控制荥阳后,分两路袭击敌军后方:派一支部队袭击吴、楚供应线,断其粮道;自己亲自率领大军袭击敌军后方重镇冒邑。

周亚夫占据冒邑,下令加固营寨,准备坚守。刘濞闻报大惊,想不到周亚夫根本不与自己正面交锋,却迅速抄了自己的后路。他立即下令部队迅速往冒邑前进,攻下冒邑,打通粮道。

刘濞数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扑向冒邑。周亚夫避其锋芒,坚守城池,拒不出战。敌军数次攻城,都被城上的乱箭射回。刘濞无计可施,数十万大军驻扎城外,粮草已经断绝。

双方对峙了几天,周亚夫见敌军已数天饥饿,士气衰弱,已经毫无战斗力了。他见时机已到,调集部队,突然发起猛攻。精疲力竭、软弱无力的叛军不战自乱。叛军大败,刘濞落荒而逃,在东越。

一、釜底抽薪:在锅底下抽出柴火。比喻从根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二、釜底抽薪典故: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

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 打许昌。当时,曹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三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 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 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虚晃 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 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 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 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走,夜袭乌巢,乌巢 袁军还没有弄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 四起。曹军 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 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 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 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

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 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 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 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 来的,根本 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 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 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 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一些影响全局的关键点, 恰恰是敌人的弱 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 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 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 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 打许 昌。当时,曹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三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 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表 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 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虚晃 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 了一万多 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 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 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走,夜袭乌巢,乌巢 袁军还没有弄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 四起。曹军 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 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 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 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 兵,艰难地杀出 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的意思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fǔ dǐ chōu xīn

英文翻译:extracting the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

释义

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常用来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使预防爆发或爆发后寻求整顿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治本的办法。在斗争中,釜底抽薪又是一种“兜底战术”,主要是从对方的幕后去下功夫,侧面暗算,扯其后腿,拆其后台,使它不知不觉间变成一个泄气的皮球。不管在战场、商场或舞台上,此计大用大效,小用小效,即使在情场中也不乏其例。所以说,釜底抽薪之术,是最阴险毒辣的阴谋。

不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常用来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是自己已经没有后路!不顾一切的向前冲

釜底抽薪成语的基本解释

釜底抽薪,汉语 成语 ,拼音是 fǔ dǐ chōu xīn,意思指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釜底抽薪成语的基本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釜底抽薪成语的解释

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釜底抽薪成语的 近义词

拔本塞源 [ bá běn sè yuán ]

本:根本,根源。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

抽薪止沸 [ chōu xīn zhǐ fèi ]

把锅底下燃着的柴抽掉,使锅里的水不再翻滚。比喻解决问题从根本上着手。

批郤导窾 [ pī xì dǎo kuǎn ]

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成语的 造句

1、这种釜底抽薪的对、法,为效极显,而且不是一个没有理智的人,他知道如果坚执己意,他和臣下的冲突势必与他叔祖正德一朝的情况相类似。

2、就算将关中所有官盐临时全部抽调,对近二十万大军来说,那也是釜底抽薪。

3、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直击太微垣星尊,才是消除危险的根本之道。

4、人们经常把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比喻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十分生动形象。

5、胡大海呀胡大海,少爷不和你玩了,少爷直接去给你来个釜底抽薪!有了想法,马上就要行动。

6、一些经济学家便纷纷登场,批评此举不对症,没抓住房价高攀的要害,只扬汤止沸没釜底抽薪。

7、将军这是要釜底抽薪,断其后路!妙哉妙哉!

8、釜底抽薪,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9、父亲,我觉得这么下去拖也不是办法,釜底抽薪的就是杀掉那炼宝师,方能永绝后患。

10、想要解除大长老的杀招,只有从根本上化解,釜底抽薪。

11、老师,如之奈何、如之奈何呀!梁宏文竟然釜底抽薪,真真是不当人子!

12、与其扬汤以止沸,莫若釜底抽薪。

13、当然周亚夫之计更侧重于釜底抽薪,断掉七国叛军的粮草补给,计策狠稳。

14、忽然之间,扎克伯格不仅完成了一次釜底抽薪式的掠夺,更完成了一场漂亮的集权。

15、我现在怕的是银行突然来个釜底抽薪,到时候不灵,那就糟了。

16、釜底抽薪?釜底抽薪!对啊我怎么会没有想到呢,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17、与其留着他给自己制造麻烦,倒不如防患未然,釜底抽薪。

18、人们经常把“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比喻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十分生动形象。

19、上游厂商这一招釜底抽薪的办法,真把下游急需原料的客户搞惨了。

20、我们应该想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永绝后患,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1、惟有釜底抽薪的消灭乱,才能积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22、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下去,让我们来个釜底抽薪,澈底解决。

23、为澈底解决公司的财务问题,精简人事倒是个釜底抽薪的办法。

24、在节骨眼上,他釜底抽薪撤走了资金,造成工程停工。

25、这个方案不可取,它不是釜底抽薪,难免养痈成患。

26、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成语的基本解释相关 文章 :

★ 成语釜底抽薪对对子

★ 釜底抽薪成语接龙

★ 2015高考语文成语

★ 扶危济困典故

★ 高中生必会成语

★ 声东击西的解释及造句

★ 高考语文词语辨析的解题思路详解(2)

★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练习介绍(2)

★ 声东击西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 抱薪救火是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

fǔ dǐ chōu xīn

〖解释〗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处〗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示例〗如今有个道理,是“~”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

------------

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注释】

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而消其势: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 “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 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 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按语】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面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日:“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日: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解析】锅里的水沸腾,是靠火的力量。沸腾的水和猛烈的火势是势不可挡的,而产生火的原料薪柴却是可以接近的。强大的敌人虽然—时阻挡不住,何不避其锋芒,以削弱它的气势?尉缭子说:士气旺盛,就投入战斗;士气不旺,就应该避开敌人。削弱敌人气势的方法是采取攻心战。所谓“攻心”,就是运用强大的攻势。吴汉在大敌当前时,沉着冷静,稳定了将士,乘夜反击,获得了胜利。这就是不直接阻挡敌人、用计谋扑灭敌人气势而取胜的例了。宋朝的薛长儒在叛军气势最盛之时,挺身而出,只身进入叛军之中,采用攻心战术。他用祸福的道理开导版军,要他们想想自己的前途和父母妻子的命运。叛军中大部分人是胁从者,所以自然被他这番话说动了。薛长儒趁势说道:“现在,凡主动叛乱者站在左边,凡是不明真相的胁从者站在右边。”结果,参加叛乱的数百名士兵,都往右边站,只有为首的十三个人慌忙夺门而出,分散躲在乡间,不久都被捉拿归案。这就是用攻心的方法削弱敌人气势的一个好例子。还有人说,敌人再强大,也会有弱点,我方突然击败敌人的薄弱之处.再击败敌人主力,这也是釜底抽薪法的具体运用。中也常使用袭击敌人后方基地、仓库,断其运输线等战术,也可以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探源】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故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探听乌巢井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釜:锅。薪:柴。釜底抽薪就是从锅底下抽掉柴火,从物理的角度来说的话,它说的就是水在沸腾时要吸热的这个事实,说明了蒸发都是要吸热的

要想让锅里的汤水不再沸腾,的办法是从锅底下把柴火抽出来。比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抓住要害。

釜底抽薪 [fǔ dǐ chōu xīn]

[解释] 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自] 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釜:锅。薪:柴。釜底抽薪就是从锅底下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就是锅.薪:指柴火.釜底抽薪意思是将作饭时候锅下的柴火拿走,

釜底抽薪是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古典成语连环画故事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是一个成语,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解释】: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示例】:如今有个道理,是“~”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

【解释】: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示例】:如今有个道理,是“~”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

釜:锅。薪:柴。釜底抽薪就是从锅底下抽掉柴火,从物理的角度来说的话,它说的就是水在沸腾时要吸热的这个事实,说明了蒸发都是要吸热的。

釜底抽薪是指采取某种行动使得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该成语出自北齐魏收的<<为候景叛移梁朝文>>中的”抽薪止水,剪草除根”.

釜底抽薪被称为三十六计之一.运用这个计策注重的是问题的本质,就像一锅烧开的水,你加再多得说,要不了多久它还是会沸,问题要根本解决,就要抽出锅底的柴薪. 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在某个特定的阶段都会有一个矛盾在众多矛盾中占首要位置,即主要矛盾,只要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

釜底抽薪术的谋略思想就事物的”本”和”源”,因此在实施本术前,应该”察本”,”溯源”,准确判断出事物的关键所在.

亲,请【采纳】,您的采纳是我答题的动力,谢谢。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汉语成语,拼音是 fǔ dǐ chōu xīn,意思指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

釜底抽薪的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锅底下抽去 燃烧的柴火,使水停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 除根。”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奏疏·戚元佐〈议处宗潘疏〉》:“谚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用力去摧毁对方的重要资源,以致于它们不能再用于它的目的。类似于破釜沉舟的做法,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惜摧毁自身某些重要资源的做法。常用于描述对敌方的重要措施。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是指采取某种行动使得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该成语出自北齐魏收的<<为候景叛移梁朝文>>中的”抽薪止水,剪草除根”.

釜底抽薪被称为三十六计之一.运用这个计策注重的是问题的本质,就像一锅烧开的水,你加再多得说,要不了多久它还是会沸,问题要根本解决,就要抽出锅底的柴薪. 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在某个特定的阶段都会有一个矛盾在众多矛盾中占首要位置,即主要矛盾,只要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

釜底抽薪术的谋略思想就事物的”本”和”源”,因此在实施本术前,应该”察本”,”溯源”,准确判断出事物的关键所在.

釜底抽薪

[原文]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1)之象。

[注释]

(1)兑下乾上:兑下乾上得履卦。《易经·履》卦:“彖曰:柔履刚也。”则里含有以柔克刚的意思。

[译文]

两军对垒,不直接抗击他的锋芒,而是消弱他的气势,从根本上消弱他的战斗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制服它。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而消其势: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兑下乾上”,上卦为乾

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

系和规律上说, 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 运用此象推理衍

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古人按语说: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

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面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

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

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

百叛,开营门,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

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日:“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

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

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

气之用也。或日: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释义]釜:锅;薪:柴。从锅底下抽掉柴 火。比喻从釜底抽薪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古典成语连环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