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什么?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理论,其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矛盾冲突和发展任务。以下是每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儿童心理发展学的八大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理论)儿童心理发展学的八大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学的八大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理论)


1. 婴儿期(0-1.5岁):信任对不信任,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2. 儿童早期(1.5-3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3. 学前期(3-6岁):主动对内疚,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4. 学龄期(6-12岁):勤勉对自卑,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5. 青春期(12-19岁):自我认同对角色混淆,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感,避免角色混淆。

6. 成年早期(19-25岁):亲密对孤独,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7. 成年中期(25-64岁):创造对停滞,发展任务是获得创造力感,克服停滞感。

8. 老年期(65岁以后):自我完善对失望,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完善感,避免失望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人们需要在每个阶段中解决特定的矛盾冲突,以获得相应的品质和能力,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1. 婴儿期(0~1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当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母亲或养育着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时,儿童就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感;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就会出现恐惧和不安,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2. 幼儿期(1~3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羞耻感。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让我来做”成了这一时期儿童的主流话题。儿童渴望自主,渴望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父母应允许儿童自由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对他们的自主性和性表示认可和赞扬,以帮助他们形成自信心。相反,如果这个时期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干涉过多,甚至支配儿童的一切活动,儿童将对自己的行为或自身产生羞怯感,从而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

3. 学龄初期(3~6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活动和依赖的重心已由家庭转移到了。学龄儿童与学前儿童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开始体会到勤奋与成功的关系,并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在这一时期里,同伴在衡量儿童本身的成功或失败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4. 学龄期(6~1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在这一时期,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便成为重要的任务。学习活动的结果会直接、明显地影响儿童的成功感或失败感。在这一时期里,同伴在衡量儿童本身的成功或失败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5. 青春期(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感,避免同一感的混乱。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问题的感受。如果本阶段的发展任务很好地完成,就会形成忠诚的品质;如果进展不顺利,就会形成混乱和疑虑。

6. 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只有共享信任,在相互关系中高频而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才能建立真正的亲密感。如果正常地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就可以形成爱的能力。

7. 成年期(25~6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成年期是一个积极的、相对不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还要在工作中、上有所成就,以及在艺术、科学、技术领域有所创造。因此,发展任务是既要承担起家庭和工作中的,还要发挥创造力。

8. 老年期(65岁以上):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老年人的生活信念常常是自我完美或自我整合的,即不管自己现在的样子如何,都认为自己的生活是令人满意的。如果正常地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就可以形成智慧的品质;如果进展不顺利,就会感到失望和厌恶生活。

请注意,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是一个理想的模型,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都不同。

儿童心理学发展理论流派

儿童心理学发展理论流派是成熟势力说、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认知发展理论、文化历史理论。

一、成熟势力说:

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赛尔。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两个因素。他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与外环境有关。格赛尔的经典实验“双生子爬楼梯”就是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格赛尔通过“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得出结论:幼儿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而学习只是对发展起一种作用。

二、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精神分析是信贷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既是一种治疗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更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

2.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动发展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渐次阶段,分别是口唇期、期、性器期、潜伏期和期。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改进了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分为八个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1.5岁)、自主感对羞怯感(1.5~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3岁~6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亲密感对孤独感(18岁~25岁)、创造对停滞(25岁~65岁)、自我完善对失望(65岁以后)

三、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兴起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反叛。

(一)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华生的理论观点以行为“习惯说”或“—反应说”为代表。华生否认遗传的作用,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认为环境与教育是儿童行为发展的条件。

(二)斯金纳的作行为主义。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建立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斯金纳提出了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消退和惩罚。

(三)班杜拉的学习理论。班杜拉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和无意的反应。因此,他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四、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学习,而是起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思维的本质就是适应。皮亚杰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构建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皮亚杰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了分析,将之归纳为四个基本要素:成熟、经验、环境和平衡化。

(三)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年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五、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茨基是的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语言、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是考查的重点,经常以简答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可以结合题库和历年真题进行巩固练习。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新生儿人格结构中的成分是本我。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上,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阶段性,这些阶段由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身体的哪些器官为幼儿提供“力比多”的满足来划分。

口唇期、期、潜伏期、早期

埃里克森:继承了弗洛伊德的人格构造理论,但又考虑到性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认为儿童的自我是一种的力量,其作用在于帮助个体适应。儿童逐渐形成的自我,在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一种整合的作用。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或危机,即儿童心理与的矛盾、儿童在每个阶段中所形成的与环境之间发生作用的模式。

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自主与害羞、怀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生育对自我专注,自我调整与绝望。

二、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斯

(一、儿童行为的起源)

1.直接学习

班杜拉认为,在直接学习中,儿童的某种行为所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结果直接决定着儿童是否重复这些行为。也就是说,儿童通过观察自己的某一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就会逐渐形成“何种行为在何种场合下是适宜的”设,谢谢设指导着儿童日后的行动或行为。

2.模仿

班杜拉认为,模仿在儿童行为的习得中是一种更重要的途径或机制。因为人类的一些行为是无法直接学习的,而必须靠模仿。

分为四个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表征与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儿童对模仿行为的注意。

保持过程:注意过的榜样必须被儿童记住,通过想象或言语表象使观察过的行为在记忆中得以重现。

动作表征与再现过程:儿童在准确重现榜样行为之前,经常要进行一些尝试错误性的行为。

动机过程:相应的出现,以引发儿童观察过的榜样行为。

3.强化

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

直接强化:儿童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该行为以后重复发生的可能性的影响。

替代性强化:榜样行为的结果对学习者的学习所引起的变化。

(二、自我与学习)

自我效能感: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能够施加控制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通过决定人试图去做什么自己在做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的预期,而对个体有重要的。

觉得在能力范围之内,会设法模仿;反之,觉得榜样行为超出其能,自己不具备这个能力,自我效能感就会很低,产生消极的情绪,进而阻碍其采取积极的行动。

自我效能感来源于:

1.迄今在某一领域他取得的成就

儿童也能形成关于自己能力的知觉。如果能够成功地运用于环境,这些成功会导致他更加密切地关注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因此,父母过分地保护会损害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因为这会剥夺儿童成功的机会,从而也剥夺了儿童体验成功的机会。

2.对他人活动效能的观察

同伴间比较,儿童通过对同伴能够完成的活动的观察,可以作为自我评价。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Theory of Psychosocial Dlopment):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发展(psycho-social dlopment)。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童年阶段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青春期阶段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成年阶段

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尽管埃里克森激励了几名研究者以及许多一般的民众,但他显然未能征召到的追随者继续他的事业。如果有的话,也没有几个埃里克森主义者,至少在心理学家中没有,或许是因为他的理论与其他理论相比缺乏实践意义。他的理论没有涉及与之相关的治疗,而且不像其他理论,埃里克森的理论相当少地被用于解决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