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歌风格以什么为主

杜甫的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

杜甫的诗以什么著称 杜甫写的诗称为杜甫的诗以什么著称 杜甫写的诗称为


杜甫的诗以什么著称 杜甫写的诗称为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动荡、黑暗、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矛盾和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诗歌特点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以什么为主

杜甫是派诗人,以现实主义为主。

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

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的苦乐,有强烈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的奢靡与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称号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以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生活,他的诗歌可以视为历史,可以佐证历史,可以弥补历史,所以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诗为何被称为七绝压卷之作?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擅作七律而著称,比如《登高》、《蜀相》等都是很知名的。这首七绝《江南逢李龟年》也是一篇难得的佳作,清代邵长蘅曾评价“子美七绝,此为压卷”。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首先这首诗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把四十年左右的时间跨度都融汇在这短短28字中,高度体现了诗歌想象丰富、语言凝炼的特点。

这首诗作于770年的暮春,时年杜甫58周岁。从杜甫个人来说正是饱含忧患、颠沛流离的病弱之身,同年冬天诗人便离世了。从唐王朝来说,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755年—763年),唐朝从开元盛世(713—741)的八方来贺、万国来朝到如今的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这种背景下,杜甫和李龟年在江南相遇了,杜甫睹人思旧,忆起了往昔盛世的风华。当初在岐王李隆范和殿中监崔涤(崔九,排行老九)府中听李龟年唱歌杜甫还是个翩翩少年,李龟年是深受玄宗赏识的宫廷乐师。如今李龟年流落到江南卖唱,自己也是颠沛流离到此。无论是从个人到,都是非常巨大的反,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分。这份抚今思昔的感慨都体现在诗中。

其次语言看似普通平凡,其实内涵不凡。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回忆昔日情形,不仅仅是对个人的回忆,还暗含了对开元盛世的追忆和怀念。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美好的江南景色中蕴含着凄美和无奈。江南风景是好,可这“落花”中给人的感受却是异样的。有对个人和命运的担忧和慨叹。虽然作者只用简凡的语言描述二人会面的时间背景,但“正是”和“又”这两个副词转跌中寓藏着感慨万千。虽然没有直接抒发感想,“逢君”就结束了,但“此时无声胜有声”,“道是无情却有情”。当年二人见面无论是个人和家国什么状况,现在“又逢君”是什么状况。不用作者表述内心,看官自行联想体会吧!

后一点此诗通俗易懂,感染力很强。

我不是杜甫本人,但我能想象出之前的画面和现在的画面。能从这短短的七绝中体会到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能随着作者的情感情绪而起伏波动。能表达出自己内心感受并能感染他人的诗必定是一首佳作。

个人认为杜甫的名篇《江南逢李龟年》的独特之处主要有以上三点,本人认为这也是写诗所应该着重的三点。正是因为同时具备了这重要的三点,所以《江南逢李龟年》才能被誉为“七绝压卷之作”。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

诗史。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一是所写为当时的或与有关。具体到杜甫的诗歌是指“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所见所闻所感。这就与一般的反映现实区别开来。

由于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杜甫浓墨重彩地描述这一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景象,使得他的诗具有深刻反映发展规律的意义。

二是“诗史”除了指作品所写的题材涉及外,还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是深刻的,对具有比较大的正面的思想教育作用。这点在杜甫的于安史之乱前后所写的诗歌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杜甫:

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为“李杜”、“大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少年时代游历多地。三十五岁以后多在长安,目睹了唐朝上层的奢靡与危机。759年弃官入川。770年冬逝世。

杜甫虽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也狂放不羁不乏豪气,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有《春望》《三吏》《三别》等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