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小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1、师兄:六经辨证还是和经络相关的,不是按照病情轻重排列的。

2、清·吴谦《医宗金鉴》此申上条或渴而不烦,或烦而不渴者,以别其治也。

3、伤寒发汗后,脉浮数,汗出烦渴,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今惟曰汗出者,省文也)。

4、 渴而不烦,是饮盛于热 ,故亦以五苓散主之,利水以化津也。

5、 若不烦且不渴者,是里无热也。

6、 惟脉浮数汗出,不利,是荣卫不和也,故主以茯苓甘草汤和表以利水也。

7、郑重光曰:伤寒本无汗,汗因发而出也。

8、上条烦而渴,此条但渴不烦,里证较轻,治亦不殊;若更不渴,则内无燥,里病少而表证犹多也。

9、故用桂枝汤之三,五苓散之一,示三表一里之意,易名曰茯苓甘草汤者,乃桂枝五苓之变制也。

10、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汗出下当有“心下悸”三字,看后条可知。

11、不然汗出而渴,是白虎汤症; 汗后不渴而无他症,是病已瘥,可勿矣。

12、二方皆因心下有水气而设。

13、渴者是津液已亡,故少用桂枝,多服暖水,微发其汗; 不渴者津液未亡,故仍用桂加减 ,更发其汗。

14、上条言症而不及治。

15、此条言方而症不详,当互文以会意也。

16、清· 我精心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汗后,阳虚湿动,君相二火浮升,故作燥渴。

17、 其渴者,湿邪较甚,故用五苓。

18、不渴者,湿邪较轻 ,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泻水而疏木,和中而培土,防其湿动而生水瘀也。

19、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这一段更简了,也是根据前一条说的,本来就是伤寒,无汗的伤寒证,那么经过发汗汗出,而渴者,也就是表不解而烦渴的,还是有不利,还得用这个,他这个五苓散主之呀,他就让你看头前,他这个书啊就是这样。

20、设要没有这些话,那么就是伤寒,汗出而渴,就用五苓散,那是错的,尤其底下这句话,不渴了,那么就喝茯苓甘草汤了,就更错了,就不可理解了。

21、主要这一段给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并提出来,让你鉴别,鉴别的方法就这两个方剂是渴、不渴的关系。

22、那么这个五苓散证呢,你得根据头前这个说法,仍然有脉浮、不利而渴者,用五苓散。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