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下落 真正的传国玉玺去哪了
传国玉玺到底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
帝王权力象征的传国玉玺,在几千年的王朝更替中,时而出现,时而失踪,这个国宝中的国宝,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又流落到了哪里呢?
传国玉玺下落 真正的传国玉玺去哪了
传国玉玺下落 真正的传国玉玺去哪了
传国玉玺下落 真正的传国玉玺去哪了
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看见有凤凰落在荆山一带,于是,他开始满山寻宝,终于得到了一块宝石。
卞和万分激动地把宝石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找所谓的专家鉴定后,硬说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石头。
大怒的楚厉王,给卞和定了个欺君之罪,打断他的左脚,就把他赶走了。
楚厉王后,王位传给了楚武王。
不屈不挠的卞和,以一腔热血,将宝石献给楚武王,可宝石竟然再次被判定为普通石头。
卞和又得了个所谓欺君的罪名,被残忍的打断了右脚。
后来楚文王上台,卞和还要献宝,可不能走路的他,只好到楚文王路过的地方,苦苦等待。
在那里,他哭干了眼泪,直到哭出血来。
楚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是因为失去双脚而伤心吗?
卞和却说:我不是哭我的双脚,而是哭这个宝石,硬是被人说成普通石头而伤心。
深受感动的楚文王,让玉匠凿开宝石,检查后,得到了一块儿无法估价的美玉。
从此,这块美玉有了名字,叫和氏璧。
多年以后,和氏璧到了赵国君王的手里。
当时国力强大的秦昭王听说后,愿以五十城与赵国交换和氏璧。
于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一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后,得到了和氏璧,他立即命玉匠将其雕成玉玺,并且让宰相李斯,在上面刻了字。
从此,和氏璧就成为了传国玉玺,同时也成为了历代君王的权力象征。
秦始皇希望他的江山一直有二世、三世,直到万万世,然而,秦三世子婴仅仅做了46帝就亡国了。
传国玉玺也落到了刘邦手里,此后,玉玺在长乐宫平平安安。
但王莽篡权时,向其亲姑姑寿元太后索要玉玺。
太后大怒,把玉玺扔在地上,损坏了一角,后来,那损坏的一角,被玉匠用黄金补了起来。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辗转,落到了光武帝刘秀手里。
东汉末年,汉朝遭遇董卓之乱,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孙权的父亲孙坚,率先进入皇宫。
夜晚看见一座井中放出五色毫光,命士兵下去查看,打捞上来一宫女,尸首虽已去多时,但尸体毫不腐烂。
在宫女身上发现了传国玉玺,孙坚以为自己得到玉玺,是得到天下的征兆。
然而,不久他却于刀剑之下。
战乱的三国结束后,玉玺落入了晋朝。
晋朝之后,传国玉玺几经辗转,又落入了隋朝。
隋朝灭亡以后,玉玺几经辗转,被唐朝李世民所得到。
公元939年,走向灭亡的后唐末帝李从珂,抱着象征帝王权力的传国玉玺,而亡。
从此,传国玉玺下落不明。
转眼到了北宋哲宗时期,一个在田里干活的农夫,无意中挖出了玉玺,怀疑这就是秦始皇所造的传国玉玺。
上交朝廷后,蔡京认定,这就是真.正的传国玉玺。
但到了靖康元年,玉玺又落入了金人手中,从此下落不明。
元朝时,竟有人拿着传国玉玺在大都叫卖,后被权相伯颜购买。
但这枚玉玺到底是真是,也说不清楚。
明朝建国后,朱元璋未曾得到传国玉玺。
但明清两代,时常发生传国玉玺现身的。
1924年,冯玉祥将清末帝溥仪驱逐出宫,令人四处寻找传国玉玺,但没有找到。
从此,传国玉玺的下落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
传国玉玺的艺术价值,当然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但若说得传国玉玺者得天下,未免有些牵强,如果不得民心,不以利益为重,纵得此国宝,恐怕也未能保住江山社稷。
只有幸福,安居乐业,才会天下太平,江山社稷代代相传!
历史上象征至高权利的传国玉玺丢在了哪里?
我国象征着权力的传国玉玺是丢在了洛阳,因为当时的李从珂带着玉玺了,所以从此以后玉玺就不知道了下路。
现在关于具体丢在哪里还不清楚,有很多种说法,有一种是说丢在了洛阳,还有一种说法是带到了蒙古。
可能丢失在了洛阳城中。是一个非常贵重的物品。也是不小心弄丢的。价值也非常的高。
依然下落不明,毕竟玉玺已经经历了很多的朝代了,而且也经历了很多的战乱,所以丢失也是很正常的。
居资料显示,传国玉玺,可能再漠北
传国玉玺下落是什么
溥仪的传国玉玺至2022年都还未找到。
传国玉玺是的印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信物。
皇太极灭掉蒙古汗后,汗家人向皇太极进献了遗失200多年的传国玉玺,至此传国玉玺落入清朝手中。不过溥仪被驱逐出宫后,传国玉玺至今都看不到了踪影。虽然有传闻说在1948年因时局混乱南逃的一艘轮船上就载有传国玉玺,不过那艘轮船因为触角导致最终沉没大海,从此传国玉玺的下落就成了世界历史谜团。
传国玉玺缺一个角:
传国玉玺相传是秦始皇统一后,用和氏璧(没错,就是完璧归赵的那块和氏璧)打造了一枚玉玺,并且命丞相李斯在玉玺上篆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然后把玉玺作为继位的信物,打算一代一代传下去。从这时开始,传国玉玺就成了正统的皇位继承者的标志。
秦朝灭亡后,这块传国玉玺被献给了汉高祖刘邦,传至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向代政的孝元太后索要玉玺,孝元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砸在地上,据说传国玉玺就是在此时,被砸破了一个角,后来被王莽用黄金镶补。
清朝的传国玉玺后来去哪了?
在清朝末代溥仪退位后,清朝的传国玉玺就消失了,目前处于失传状态。
溥仪作为清王朝的末代,在位仅三年就了,此时的溥仪还只是个孩子,清朝灭亡后,溥仪仍然生活在皇宫,北洋每年都会领到一大笔钱,直到1924年溥仪才被完全赶出,在溥仪赶出之前,冯玉祥问过溥仪关于传国玉玺的下落,但是溥仪却只字未提。
对溥仪来说,虽然他曾经掌管传国宝,但那时溥仪还只是个孩子,清朝灭亡后,溥仪再也没碰过玉玺,所以溥仪对玉玺的下落是一问三不知。
在冯玉祥将溥仪赶出之后,命令将士们把宫殿翻个底朝天,但也没找到传国玉,直到今天,关于传国玉玺的下落,仍无音信。但是,作为封建王朝的见证者,传国玉玺的消失也意味着封建王朝的结束,从那时起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只是可惜,至于传国宝玉玺的样子,我们也只能从史书上找。
玉玺制度的发展和演进:
历史上各王朝,维系其封建独裁统治的象征物“宝玺”,自秦始皇开始刻制后,历朝或是传承或是重刻,直至清亡都是如此。
秦始皇创立的宝玺制度被汉高祖刘邦全部继承下来,形成了后来所谓的“秦汉八玺制”,这一制度也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和“隋”,他们不仅继承了秦汉的八玺制,而且连规格、名称、纽式、文字都基本不。
直到唐朝称帝时,则独出心裁地增加了一方“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神玺,而将八玺制改为九玺制,同时又将“玺”改为“宝”,从此以后各朝都称“宝”了。
以上内容参考:
传国玉玺下落如何?传国玉玺为何会神秘失踪?
传国玉玺并非普通玉玺,而是在秦朝时期由秦始皇下令,李斯奉命用和氏璧雕刻而成的传国玺。据说传国玉玺造型精致,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还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是此后各朝都想得到的国之重器。不过如此珍贵的东西却在历史上突然消声灭迹,无人知道其下落,这究竟是为何呢?明朝朱元璋就曾派大军寻找传国玉玺的下落,可惜还是无功而返。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率军十万深入漠北,名义上讨伐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当时的元顺帝苟延残喘,朱元璋还派十万大军,是不是过于兴师动众了?正如后来明成祖让郑和下西洋,暗地里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寻找建文帝。
朱元璋让徐达深入大漠深处,是不是也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朱元璋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要从元顺帝那里夺回一样宝物,秦朝传国玉玺。不过,徐达最终没能带回这件宝物,让朱元璋遗憾一生。
秦朝传国玉玺究竟有何特别之处,让朱元璋如此挂念?“玺者,印也;印者,信也。”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宣称印才可以称为“玺”,是奉天命的象征,并命人用和氏璧雕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玺,史称“传国玉玺”。
当时形成一个规定,“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刘邦直逼咸阳,秦三世子婴出城投降,并献上了玉玺。刘邦建立汉朝后,把这枚玉玺作为汉朝的国印,以示汉代秦天命所归。王莽乱政时,发现传国玉玺上坏了一角,他命人在用黄金镶嵌。
东汉末年,传国玉玺落入曹手中。曹丕称帝后,命人在传国玉玺肩部刻上“大魏受汉传国玺”。这里插一句,在两汉时期,传国玉玺是镇国之宝,以象征意义为主。经常使用的印玺著有一共六枚,“行玺、之玺、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俗称六玉玺。”
此后,传国玉玺一直在历朝历代手中流转,直到元顺帝。明军攻入远大都后,俘获诸皇室王子六人,缴获玉玺两枚,元成宗玉玺一枚,但元朝共有11个,其它玉玺均没有发现,更重要的是没发现传国玉玺。
当时有人就说了,朱元璋在明初有三大遗憾,高帝谓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
一、少传国玺;
二、王保保未擒;
三、元太子无音问。
于是,我们就看到朱元璋派徐达深入漠北,希望能找到传国玉玺,可惜最终空手而归。至此,传承一千五百多年的传国玉玺淹没在慢慢历史长河中。
明清时期,偶尔有传国玉玺出现的消息,但都是谣言或者仿造的赝品。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山西有人意外得到一块玉印,据称为传国玺,献给明孝宗,但明孝宗对此深表怀疑,没有采用。传国玉玺究竟在哪?至今没人能回答。
传国玉玺得下落
这里有一段详细的介绍,你可以看看:
玺本是印章的统称。
但从秦代起,“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独断》)在我国历朝历代的帝王用玺中,秦的“传国玉玺”号称“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历代珍之。
可是,它的最终下落至今却仍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迷。
“传国玉玺”本是秦统一后,始皇命丞相李斯以“和氏璧”磨刻成的一方玉玺。
《韩非子·和氏》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看见一只凤凰落在一块青石上。
当时人认为,凤凰神鸟不落无宝之地。
于是卞和认定青石中有宝,就将石头献与楚厉王。
玉工说仅是石头而已,厉王认为卞和欺君,便刖其左脚。
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之。
玉工仍说是石头,武王大怒,便刖其右脚,再后来文王即位,卞和乃抱着青石痛哭于荆山之下。
文王派人了解情况后,命良工雕琢青石,得到一方罕见的玉石。
为纪念卞和的遭遇,此玉便叫“和氏璧”。
从此,它便融入古代史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悲欢离合。
“和氏璧”出现400年后,次神秘失踪。
时当战国之时,楚威王将此璧赐与相国昭阳,昭阳有一次大宴宾客,席间将璧递与宾客传观欣赏,不料席散之时此璧却下落不明。
50年后,此璧突然出现在赵惠文王王宫。
秦昭襄王闻之,愿以十五城交换“和氏璧”。
秦强赵弱,赵国只得派蔺相如奉璧使秦。
因秦无诚意,蔺相如便智赚秦君,派从人将璧偷偷带回赵国,演绎了一段“完璧归赵”的佳话。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60年后,秦灭赵,此璧归秦。
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刻小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和氏璧”摇身一变,成了“传国玉玺”。
封建王朝从此以得此玺者为正统,“传国玉玺”也便成了野心家人人觊觎的至宝。
秦时“传国玉玺”曾第二次神秘失踪。
秦统一后,始皇经常巡游天下。
前219年,秦始皇龙舟过洞庭湖,遇大风浪,舟不得行,始皇乃命投“传国玉玺”于湖以祭神。
看来此玺将永沉湖底了。
谁知8年年后,在一次巡游返京时,在华 上有人却将此玺献归秦始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此事真,遂成一迷。
秦末天下大乱,泗水亭长沛公刘邦先入咸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子婴献上“传国玉玺”。
自此,此玺归汉。
汉代诸帝代代相传,均以此玺为信物(即凭证)。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向其姑、汉太后王氏索要此玺,王太后怒掷于地,损其一角,王莽以金镶之。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此玺复归于汉。
(《汉书》诸纪)
东汉末年,“传国玉玺”第三次失踪。
何进谋诛宦官之乱,汉少帝出宫避难,返宫后遍寻此玺而不得。
不久,十八镇诸侯讨董卓,攻入洛阳,长沙太守孙坚部下自甄宫井中投井而的宫人身上搜得此玺。
自此,“传国玉玺”归孙坚。
后孙坚战,其子孙策以此玺作抵押向袁术借兵,此玺归袁术,引得袁术大白天做起梦来。
不久,袁术败亡,玺归于曹。
三国归晋,玺随之归于西晋。
历经五胡十六国的残酷,此玺归于东晋。
(《晋书》)宋、齐、梁、陈相继短暂拥有,隋灭陈,此玺归隋。
隋末大乱,高祖李渊父子乘乱而起,建立唐朝,“传国玉玺”也归入李唐皇宫。
李渊改“玺”为“宝”,“传国宝”从此也便成为唐代20帝代代相传的信物。
(《南史》、《新唐书》)
五代时期,“传国玉玺”第四次神秘失踪。
唐末天下板荡,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国,“传国玉玺”再一次饱经天下之乱。
公元936年冬,后唐末帝李从珂被后晋大兵围困,李从珂遂与后妃于天星楼而。
据说,李从珂当时便随身携带着“传国玉玺”。
可是大火过后,人们从灰烬中却不见此玺的踪影,甚至连一块外形稍像此玺的石头也没找到一块。
(《新五代史》)难道真的是“玉石俱焚”、永绝人寰了吗?
从此,“传国玉玺”便从历史的记载中消失了。
它究竟还在不在这个世上?它还能重见天日吗?至少在目前,这是一个难解之迷……
来源:://2008red/red_work/style/default/ReadArticle.php?workid=44&articleid=115432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